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郭媛丹】據央視新聞24日報道,作為我國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在加緊進行海試。2022年6月17日,福建艦下水,曾備受關注。在下水即將三周年之際,福建艦被官宣加緊海試,這釋放出什么信號?軍事專家2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這表明福建艦距離正式服役的日子已不遠。
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從世界其他國家海軍航母從下水到服役的情況來看,航母一般需經歷舾裝、系泊試驗以及海試三個階段,通常需要三到四年時間才能正式服役。軍事專家張軍社2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福建艦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艘電磁彈射型航母,其采用的電磁彈射技術極為復雜,需要更長時間的調試和測試,以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央視報道福建艦近期加快了海試進程,這表明它距離正式服役的日子已不遠。”
福建艦首次海試于2024年5月1日啟動,至5月8日結束,為期8天,期間主要完成了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的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根據上海海事局網站信息,長江口5月21日一大型船舶航行交通管制,管制范圍涉及302燈浮至長興島碼頭水域及深水航道進出口。外界分析認為,此次交通管制極有可能與福建艦的第八次海試緊密相關。今年3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福建艦近日已出海開始第七次海試”的相關問題,時任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吳謙表示,福建艦開展海上試驗是建造過程中的正常安排,大家平常心就好。
張軍社表示,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福建艦進行了八次海上試驗,表明福建艦海試非常順利。他具體分析表示,福建艦大致應該進行了六大領域測試。首先,測試動力系統的可靠性。在航母高速甚至極限速度航行時,檢驗動力系統能否滿足需求,確保航母的機動性。其次,對電力系統進行測試。由于電磁彈射系統耗電量巨大,需檢驗電力系統的供電能力和穩定性,以支撐電磁彈射系統的正常工作。第三,測試航母在高速航行和極限轉彎情況下的穩定性。例如航母在海上進行高速回轉時,需檢驗其穩定性,包括在高速航行和惡劣海況下的穩定性。“這些試驗項目循序漸進,從基本的動力、電力系統入手,逐步向技術技能方面發展。”張軍社介紹。
第四是測試甲板的承載能力,包括飛機起降時的承重及空間劃分等,特別是戰斗機起降的情況。第五個測試項目是對電磁彈射系統進行測試,包括電磁彈射起飛和阻攔著艦的情況,這既是對電磁彈射系統的測試,也是對飛行員、飛機與電磁彈射系統適配性的測試。第六是對包括航母艦載機掛彈作業能力在內的測試。“具體而言,還包括多種機型——如已公開的殲 - 15彈射型艦載戰斗機以及其他可能上艦的固定翼預警機等——的適配性起降訓練和試驗。”張軍社表示,經過以上一系列對航母本身性能的測試,以及對多種艦載機適配性訓練的完成,福建艦正式服役便水到渠成。
公開信息顯示,遼寧艦和山東艦從首次海試到正式入列,間隔1年1個月和1年7個月左右。遼寧艦在2011年8月10日首次出海進行航行試驗,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山東艦首次進行海試發生在2018年5月13日至18日期間,2019年12月17日??,山東艦正式入列。
張軍社分析認為,與遼寧艦和山東艦相比,福建艦噸位更大,搭載的飛機更多,尤其是首次使用電磁彈射系統,該系統更為復雜,因此其海試時間自然要比過去更長。
這位軍事專家分析說,與遼寧艦和山東艦相比,福建艦的復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了電磁彈射系統;二是搭載的艦載機機型更多,因此福建艦的系統也更為復雜。“由于電磁彈射器的自動控制系統能夠精準控制推力,根據飛機大小采取不同推力,因此可以比滑躍起飛航母起飛更多類型的飛機,尤其是固定翼預警機以及各種大中小型無人機。所以,各種艦載機的適配性試驗時間也更長。”
張軍社表示,福建艦服役后,中國海軍將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這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海軍遠海防御作戰能力,對中國海軍向近海防御、遠海防衛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說明國家大型艦艇建造能力、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等都已實現大幅提升。
延伸閱讀
正在紅海與也門胡塞武裝持續交戰的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再次搞出一個大新聞——為躲避胡塞武裝的攻擊,該航母在緊急機動避險時導致艦上一架“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掉進了大海。這是“杜魯門”號航母自從部署紅海以來損失的第二架艦載戰斗機,同時也是胡塞武裝在持續攻擊中第二次戳穿美國航母的神話了。
此前進行緊急轉彎訓練的“杜魯門”號航母,可見其飛行甲板的傾斜角度之大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8日報道,當天早些時候,“杜魯門”號航母的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從航母舷側墜海。匿名美國官員透露,事發時該航母正因為胡塞武裝火力來襲而緊急轉彎,可能是導致戰機墜海的重要原因。美國“軍事新聞”網站隨后也報道了這一細節。
通常而言,自從二戰太平洋戰爭以來,航母為應對突襲而展開緊急機動是非常正常的戰術動作,在高速轉彎過程中,航母甲板會嚴重傾斜,由此導致缺乏固定的艦載機滑落到海中也并非沒有先例,但此前類似情況大都發生在開放的飛行甲板上,而從美國媒體的報道看,這次墜機事故發生在“杜魯門”號航母基本封閉的內部機庫,當時牽引車正在將“超級大黃蜂”戰斗機轉移到升降機,結果航母突如其來的急速機動導致戰斗機連同牽引車一起從開放的升降機開口部位掉進了海中——平心而論,美國海軍這次事故實在是有些倒霉。
升降機位置的艦載機的確存在掉入大海的可能
這已經是“杜魯門”號航母在與胡塞武裝的攻防戰中損失的第二架“超級大黃蜂”戰斗機了。2024年12月,“杜魯門”號航母搭載的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被該打擊群的“葛底斯堡”號巡洋艦發射導彈擊落,美軍初步調查顯示,當時胡塞武裝對該航母發動了持續的無人機和導彈襲擊,導致精神高度緊張的美海軍巡洋艦錯將返航的己方戰斗機當成了胡塞空中目標。
老司機當時也曾介紹過,美軍巡洋艦誤將己方戰斗機擊落,戳穿了美軍航母的神話——按照五角大樓冷戰期間的宣傳,美軍航母打擊群擁有艦載戰斗機、遠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系統組成的多層防御火力網,能夠抵御蘇聯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然而面對性能遠遠落后、數量也不多的胡塞武裝無人機和亞音速反艦導彈,美軍航母打擊群就慌了手腳,甚至連基本的敵我識別都做不到。
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杜魯門”號航母損失的第二架戰斗機,再次戳穿了五角大樓打造的神話——在曠日持久的紅海攻防戰中,美國航母在胡塞武裝的持續攻擊面前到底有沒有損失,一直是外界關注的話題。為平息各方質疑,美國海軍和中央司令部多次宣稱,在美國航母艦載機的戰區情報遮斷能力面前,胡塞武裝找不到美國航母的行蹤,因此“絕大部分所謂飛向美國航母的導彈和無人機根本沒有人見過”。例如去年5月,還有美國國防官員告訴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所謂“艾森豪威爾”號被擊中的報道是虛假的,因為他們甚至不知道有導彈飛向這艘航母附近。
圖為航母上的戰機
其實美軍的這種宣傳不久后就有了漏洞——去年10月,五角大樓官員承認,胡塞武裝發射的一枚導彈曾從“艾森豪威爾”號200米處飛過,成為美軍承認的航母受到的最嚴重威脅之一。但在“杜魯門”號接替“艾森豪威爾”號繼續在紅海作戰之后,尤其是今年3月對胡塞發動空襲以來,美軍宣傳機構又開始鼓吹“胡塞武裝的攻擊不再對美國航母造成威脅”。
但如今“杜魯門”號為應對胡塞武裝攻擊而進行的緊急機動,直接戳穿了美軍的宣傳神話。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28日稱,目前尚不清楚當“超級大黃蜂”戰機及其牽引車墜海時,“杜魯門”號及其航母打擊群其他成員面臨襲擊的具體規模和范圍,但胡塞武裝近幾個月來一直在襲擊該地區的美國軍艦。胡塞武裝擁有大量的反艦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以及自殺式無人機,“這些武器對美軍構成了威脅”。從該航母的緊急機動可以確定,胡塞武裝的導彈或無人機應該對美國航母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甚至連常規攔截火力都難保安全,才不得不這樣主動規避——這也充分說明美國航母與胡塞武裝的攻防激烈程度相當高,只是美軍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價值6000萬美元的“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墜海,才最終“紙包不住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