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多虧了你啊,不然我一個人得急死了……”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公共大廳,年過七旬的吳奶奶,緊緊握住一名小姑娘的手,眼中滿是感激,“下次還得找你!”
一個多小時前,小姑娘幫吳奶奶取號,在候診室陪她聊天,然后扶著她去做檢查、看醫生……離開醫院前,她貼近吳奶奶耳畔,叮囑了好幾遍醫生剛剛交代的注意事項。
小姑娘不是老人的家屬,也不是醫院的工作人員,她有一個特別身份——陪診師。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單身老人(單獨居住的老人)達3729萬戶,占“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1.38%。當他們需要去醫院時,誰來陪伴?
陪診師,近年來出現在越來越多醫院和老人身邊。不只是獨居老人,他們陪伴的,還有異地就醫者、無家屬陪同的孕產婦和手術患者……
然而,作為一種新型業態,陪診服務卻面臨不少隱憂。
醫院里的“臨時家人”
清晨的北京,仍然透著一股涼意。一邁入醫院大廳,身子瞬間暖和起來。陪診師祁欣將張阿姨安頓在等候區后,輕車熟路地穿梭在人群間,幫她取號、報到……大廳里,人頭攢動,交談聲、叫號聲和腳步聲交雜。
來醫院前,祁欣與張阿姨仔細聊過,詢問了解她的身體狀況和過往病史,并整理好了就醫所需的材料。“一些老年患者健康知識比較有限,普通話也不太好,再加上身體不舒服或緊張,很難準確地向醫生說明白自己的情況。”祁欣向記者解釋,提前準備是為了幫助醫生快速高效地了解患者病情。
除了充當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翻譯官”,祁欣還是患者們的“臨時家人”。張阿姨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無法陪同就醫,祁欣便在候診時同她拉家常解悶,就醫結束后將用藥情況、注意事項、復診時間等又跟張阿姨囑托了一遍,才將她送上回家的出租車。
兼職做陪診師的兩年多來,祁欣服務過的患者大多是張阿姨這樣的老年人——自己沒法獨立看病,而親屬又不在身邊。“他們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一些患者會比約定時間提早幾小時到醫院,就是希望能多聊聊天。”祁欣告訴記者,每當患者看完病后提出“再坐一會兒”的請求時,她總會干脆地說沒問題。“陪診不只是帶患者看病,做好陪伴也很重要。”
不只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一些異地就診患者也是陪診師的常見服務對象。記者調研發現,除了全程陪同就醫,陪診師通常也幫忙代問診和跑腿,后兩類在醫療資源發達地區需求量更大。一些異地患者想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又擔心白跑一趟,便請當地陪診師先拿著自己的檢查結果去問問醫生。跑腿的服務范圍則更廣,取報告、取藥、送檢等均包含在內。
陪診師劉一一不久前剛替一位外地患者送病理切片到北京某知名醫院。這位患者在當地醫院做過檢查后,希望能得到更權威的診斷。“如果患者自己跑一趟北京,需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以及不菲的路費和住宿費,請人代辦便能省錢、省時間又省精力。”她告訴記者。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指出,近年來,醫療機構通過智慧醫院建設、便捷就醫數字化轉型等,構建了智慧就醫新模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運營效率,但由于就醫新模式存在一定的使用準入壁壘,這在老年人以及行動不便、異地就醫等人群中尤為突出,這些人群對陪診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
記者發現,一線城市如北京半天(4小時)陪同就診收費為300元左右,二線城市如武漢為200元左右,代取報告、拿藥、復印病歷等跑腿服務收費為100元左右。陪診機構較個體陪診師通常收費更高,服務類別更細分,有機構提供專業醫護陪診服務,其中主治醫生半天收費超4000元。
“雖然是付費服務,但陪診是一份幫助人的工作,不僅需要熟悉就醫流程、了解醫學常識等,還需要熱情和有愛心。”劉一一告訴記者,不久前一位阿姨給她寫了一首題為《陪診師助人為樂見真情》的藏頭詩,讓她從這份工作中“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野蠻生長的行業隱憂
陪人看病、代人問診、替人跑腿……近年來,陪診服務市場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累計注冊1048家陪診相關企業和機構,其中超七成為2022年以來注冊。企業和機構之外,還存在大量個體陪診師。據相關行業研究咨詢機構統計,2023年我國陪診服務人次達434.3萬人次,較2022年增長20%。
然而,火熱的陪診服務,卻面臨著尷尬境地和潛在風險——“身份”不明,標準缺失。
目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尚未收錄“陪診師”,現有營業執照經營范圍的目錄中也沒有契合“陪診服務”定義的類別。記者調研發現,陪診機構往往以“家政”“醫療咨詢”“健康管理”等名義注冊,不少人以“家政員”“護工”“志愿者”等身份從事陪診工作。
“無準入門檻,無服務標準,無主管單位。”有專家指出,這是一個目前缺乏明確界定的新業態,服務標準和監管法規也尚不明確,導致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門檻低的表現之一就是,個體陪診師依靠社交平臺自我宣傳即可接單。一些機構也只要求陪診師提供身份證明、年齡、服務地區等基本信息進行審核,然后再繳納一筆入駐費用即可;如果有醫療背景或相關工作經驗會更具優勢,但并非必備條件。只有少數機構要求經過面試、線上培訓、考證、線下實習等一系列流程,方可“接單”。
譬如,沈陽某陪診平臺對其陪診服務人員的要求是,必須做到四點:尊重客戶隱私,不該問的不問;不能漏項,客戶提前列出來要問醫生的問題,一定都要問到;醫生問診時要做好記錄,回去后摘出重點內容發給客戶;不能忘記取藥、拿片子、打印檢驗報告等。
但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仍是陪診服務市場最大的“槽點”。河南相關部門2024年的一項調查指出,省內陪診師隊伍中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較少,無法提供專業化咨詢服務。
網上對陪診師的吐槽更是不少:有的陪診師對就診流程不熟悉,陪診時不專心,經常玩手機;還有的陪診師臨時“放鴿子”,還不退訂金……還有人在社交平臺發出“避雷貼”,教大家怎么避開這些不靠譜、不負責的陪診師。
更有機構和個人打著陪診的旗號,做“黃牛”生意,高價倒賣醫院號源。部分號販子和“黃牛”甚至假冒陪診人員,擾亂醫療秩序。
記者在社交平臺發現,有用戶稱提供陪診掛號服務,“全北京沒有搞不定的”。記者詢問是否能掛北京某三甲醫院熱門科室的號,對方回復:“如果不挑的話,主任號是550元,副主任號是450元,不包含掛號費”,并表示“準備好身份證、姓名和電話就行”。
陪診服務的亂象,在很多地方兩會上引發關注。“行業標準缺失,導致陪診服務內容、收費標準不統一,增加消費者選擇難度。”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蔣碧艷在今年上海兩會上指出,陪診服務業監管薄弱。有的從業者醫學知識匱乏、溝通技巧欠缺,收費項目繁多且透明度低,有隨意加價行為。而且,陪診過程中如果發生意外,責任歸屬也不太明確。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王昕在今年北京兩會上指出,陪診服務人員需要接觸患者的檢查單、病歷等敏感醫療信息。“如果缺乏對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和監督管理,一旦發生隱私泄露,將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
按下規范化的加速鍵
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這是記者采訪時,被提及最多的三個詞。
陪診并不是簡單的陪伴,劉一一對此感受頗深。“來咨詢的客戶患病類型多種多樣,眼科、皮膚科、婦科……總會碰到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疾病和檢查項目,醫學知識常常不夠用。”她曾就讀護理專業,畢業后從事醫療相關工作,但轉行做陪診后,發現自己仍需要更深入地學習。
剛入行時,劉一一曾花錢入駐北京某陪診機構,希望能接受培訓和在此“接單”。機構給她發來三節錄播課,內容分別為北京各大醫院情況、陪診師工作詳情以及如何接單等。“還是希望有專業可靠的培訓課程,讓陪診師能針對性地學習醫學知識和溝通技巧等。”劉一一向記者表示。
多數受訪者認為,理想的陪診人員不僅要善于溝通、耐心細致,更要具備一定的專業醫學知識和應急處理能力。
陪診師相關的技能證書,讓人眼花繚亂。其中,培訓機構推薦較多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頒發的醫療陪診顧問證書,以及中醫藥教育協會頒發的陪診師證書。許多培訓機構表示,想入行就認準這些證書,“全國通用,含金量極高,認可度高”。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開展的醫療陪診顧問職業培訓項目,對醫療陪診顧問的職業定義為:主要為老年人患者、孕產婦以及不便獨立就醫的人群提供預約掛號、代辦問診、陪同就診、醫囑解讀、檢查陪同、送取報告、出入院辦理、代辦買藥等陪診助醫服務。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計算機知識、衛生健康知識、健康檔案管理、法律法規知識、就診協助等,其中衛生健康知識涉及醫學、尋醫問藥、公共衛生、急救等基本知識。
但是,這樣的培訓并非“必選項”。記者在調研了解十幾家機構的陪診師入駐條件后發現,大多數機構在審核時并不要求提交陪診服務相關證書,少數機構也只是表示“有證書優先”。
“一個職業的專業化建設,需遵循制定標準、培訓跟進、監管配套等路徑。”有專家指出,要讓這個新興行業更職業,必須讓陪診師的“身份”更明確。建議將“陪診師”納入國家新職業目錄,并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在行業標準和培訓等方面出臺更多細致的規定。
王昕建議,由衛健部門牽頭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從業人員職責及違規處罰措施,并通過職業培訓和考試認證發放統一執業資格證書,確保持證上崗,提高服務質量和行業可信度。
其實,不少地方也已開始探索。
2024年7月,上海首批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陪診師在楊浦區持證上崗。培訓內容涉及就醫流程、溝通技巧、風險防控等,考核合格后獲得“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證書。上海還制定發布相關標準,對陪診服務人員的職業要求、工作要求、水平評價要求等多個維度進行規范。
2025年3月,27人獲得了由成都市人社部門頒發的首批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并建成“成都市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標準化考點”,通過統一規范的標準化考試,確保陪診服務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班小輝認為,上海、成都等地的探索,為推動陪診行業規范化提供了借鑒。未來還應建立起統一的行業規范,明確陪診師的服務邊界。
“還是希望未來有關部門能規范這個行業。”在北京做了多年陪診師的馬建滿懷期待,“那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提供更好的陪診服務。”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原標題:《陪診服務行業觀察:看病路上,要陪伴也要規范》
欄目主編:周春晟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