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通產后回訪電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接受回訪的張靜(化名)在電話那頭哽咽道:“是你們時刻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帶我走過了這段艱難的旅程,是你們給了我和寶寶第二次生命!謝謝!”
27歲的二胎媽媽張靜從未想過,第二個寶寶的到來會如此驚心動魄。孕早期時當地醫院產檢顯示唐篩低風險、排畸B超正常,她滿心期待著新生命的降臨。然而,從備孕起便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卻在孕中期急劇惡化,每一次吞咽都如刀割般痛苦。經南京市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主任王志勇教授診斷,張靜患有舌部鱗癌已侵犯肌肉與神經組織,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便第一時間幫助其聯系了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產科葛志平主任門診尋求救治。
葛志平主任接診后,檢查發現張女士腹中胎兒偏小兩周,但其他指標尚屬正常。團隊迅速啟動多學科協作機制,一場跨院、跨學科的多方會診隨即展開——南京市口腔醫院王志勇教授團隊,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科、產科、兒科、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專家團隊齊聚并達成共識:優先切除惡性腫瘤。但長時間手術易誘發宮縮致早產,張靜又是疤痕子宮,風險重重。
面對兩難抉擇,產科主任葛志平、殷茵副主任醫師帶領團隊與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副主任馬蓉一起,對術中用藥及應急預案進行了地毯式排查。“我們必須為母嬰爭取最大生機。”葛志平說。
2025年3月10日,南京市口腔醫院手術室內,王志勇教授團隊主刀“舌部病灶擴大切除術+右頸部淋巴清掃術”, 我院產科手術團隊、新生兒專科團隊在手術室隨時待命。殷茵副主任醫師寸步不離,全神貫注地關注著張靜的子宮和胎兒情況。手術過程如履薄冰,但得益于術前縝密規劃,術中未出現宮縮或胎兒缺氧等異常情況,腫瘤被成功切除。術后病理更帶來喜訊:張靜無需放化療!
然而,挑戰遠未結束。張靜需要在術后接受長達30天的鼻飼營養治療,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產科團隊憑借前期對藥物影響的精準把握,精心制定治療方案,從飲食到康復,從心理到生理,全方位為母嬰健康保駕護航。
由于孕早期胎兒生長遲緩,加上孕中期的手術影響,盡管胎兒在穩步生長,卻始終未能達到標準,胎兒生長受限問題逐漸凸顯。至孕37周時,B超顯示胎兒僅相當于34周大小。繼續妊娠風險陡增,葛志平主任在與張靜及家屬溝通后,建議終止妊娠。
4月29日,在多學科團隊的護航下,張靜通過剖宮產順利生下了寶寶。手術室內,嬰兒響亮的啼哭驅散了所有陰霾,宣告了這場“母嬰保衛戰”的勝利。術后第四天,張靜恢復良好出院。5月7日,寶寶經過新生兒專科團隊的治療后順利出院。
近日,葛主任團隊在回訪張靜時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葛志平主任醫師表示,妊娠合并惡性腫瘤比較罕見,但孕期激素變化、免疫系統調整可能加速腫瘤生長,讓病情更復雜。癌癥治療手段會給媽媽帶來副作用,影響恢復;孕期化療可能致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先天畸形等。但處理得當,產婦有機會能順利誕下健康寶寶。葛主任提醒:“孕期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就醫。早期發現、規范治療,媽媽和寶寶生存康復機會較好。產后也不能松懈,要完成后續治療與隨訪,定期復查。”
通訊員 黃詩韻 戴宇菲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