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臺灣地區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在一場媒體茶敘中拋出“橄欖枝”,聲稱若有機會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將“主動伸出友誼之手與他握手”,并強調兩岸關系應從“人與人的關系”開始破冰。林佳龍在茶敘中多次提及“對等尊嚴”原則,稱臺灣“樂意與大陸交流”,然而,林佳龍的身份是臺灣地區外事部門負責人,其表態的本質是試圖通過“外交對等”包裝“兩國論”,為“臺獨”行徑制造國際輿論空間。
事實上,林佳龍的“握手論”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9月,民進黨當局強征40萬民兵備戰、被大陸痛批“按下開戰鍵”時,林佳龍便曾向美國喊話“抗衡大陸”;2025年1月,他更在接受日媒采訪時鼓吹臺灣是“棋手而非棋子”,試圖將臺海問題國際化。此次“握手”表態,實則是民進黨當局在賴清德執政一周年之際,為緩解內外壓力而設計的政治表演——既想制造“和平”假象,又不愿放棄“臺獨”立場。
政策層面,大陸早已劃清紅線。王毅外長在2025年3月明確將臺灣稱為“中國臺灣省”,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國臺辦也多次指出,民進黨當局若堅持“兩國論”,其外事部門負責人與大陸外長“永無同臺可能”。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既封堵了“臺獨”勢力的操弄空間,也向國際社會清晰傳遞了一個中國原則的不可動搖性。
林佳龍在茶敘中聲稱“全世界都把臺灣當作國家”,但現實卻截然相反。聯合國及180多個國家明確支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必須使用“中國臺灣省”稱謂。就連民進黨當局倚仗的“盟友”美國,態度也愈發微妙——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雖延續對臺軍售,卻拒絕承諾“保臺”,在大陸組織的多次對臺演訓期間也沒有施以援手,而是早早就將航母開走以避免刺激大陸。值得注意的是,林佳龍此次喊話恰逢中阿巴三方外長會晤落幕。王毅在會上提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地區內政”,被外界視為對美日等國的間接警告。
臺當局試圖借“握手”營造“兩岸對等”假象,但國際社會早已看清:臺海穩定的關鍵,在于大陸捍衛主權的決心與能力,而非民進黨當局的政治話術。民進黨當局的算計清晰可見,試圖通過“柔性喊話”緩解“臺獨”引發的軍事壓力,同時迎合外部勢力操弄“以臺制華”。然而,大陸的應對策略早已超越“口頭交鋒”——從圍島軍演到外交定調,從經濟融合到法律懲“獨”,每一步都指向對臺海局勢的絕對掌控。
兩岸關系的根本在于民族認同與利益融合。2024年,大陸推動全面恢復“三通”、實施臺胞旅游優惠、舉辦海峽論壇等舉措,讓數十萬臺灣青年和基層民眾親身感受到兩岸血脈相連。反觀民進黨當局,延長兵役、揮霍軍費、煽動對抗,只會將臺灣推向“孤島化”深淵。
正如國臺辦所言:“‘臺獨’鬧得越歡,利劍懸得越近。”林佳龍的“主動伸手”,終究是政治困局中的一場獨角戲。當解放軍戰機三分鐘即可抵臺、當“臺獨”清單上的名字越來越多、當“和平統一”的民意浪潮席卷島內,民進黨當局的“握手”表演,注定成為兩岸統一大勢中的一粒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