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鄭州5月27日消息(記者費權)當千年商都鄭州的社區廣場響起法治短劇的對白,當虛擬主播“豫小法”在直播間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當26.9萬名鄉村“法律明白人”通過大喇叭傳遞法治聲音……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科技與人文共振”的網絡普法新圖景,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啟動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5月27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河南站”在鄭州啟動,央廣網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近年來,河南以“創新為帆、科技為槳、共治為錨”,在互聯網浪潮中揚起法治風帆,將冰冷的法律條文轉化為有溫度的生活敘事,不斷創新讓法治精神穿透數字屏障,在網絡空間構筑起全民參與的“法治護城河”。
創新浸潤:讓法律從文本躍入生活
在鄭州金水河畔的社區廣場,退休教師與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法治輕騎兵”,正用情景短劇演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劇中“AI換臉詐騙”的逼真場景,讓居民直觀感受到潛在的網絡安全隱患,穿插其中的防詐口訣“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則以朗朗上口的形式,悄然植根于群眾心間。這種“沉浸式”普法場景,正是河南打破傳統“填鴨式”普法桎梏的生動縮影。
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巧妙融合(央廣網發)
河南深知,互聯網時代的受眾更青睞鮮活的敘事而非枯燥的條文。省法院“豫法陽光”微信公眾號發布典型案例3476件,《無償幫工期間出事故致人受傷,咋賠償》等文章閱讀量均超過10萬+,讓群眾在具體案例中觸摸法律溫度。而洛陽“洛水法治杯”網絡普法創意大賽,則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巧妙融合:參賽者以龍門石窟壁畫為靈感創作國風漫畫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高校團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網絡侵權條款改編成說唱歌曲,在短視頻平臺斬獲超百萬播放量,讓Z世代在律動節奏中領悟法律真諦。
在基層,26.9萬名鄉村“法律明白人”成為普法生力軍。他們依托血緣、親緣、地緣“三緣”優勢,利用鄉情、親情、友情“三情”資源,拍攝系列普法短劇,通過微信群、大喇叭用鄉音傳遞法治聲音。這種“接地氣”的創新形式,讓法律從高高在上的文本轉化為群眾身邊的“法治故事會”,推動普法工作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躍遷。
科技破圈:構建網絡法治傳播新生態
當身著漢服、扎著雙馬尾的虛擬主播“豫小法”出現在直播間,一經推出便成為河南普法的“新名片”。在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網絡侵權案例時,“豫小法”通過動畫演示、實時彈幕互動等創新形式,單場吸引50萬觀眾圍觀,相關話題登上微博同城熱搜。網友們驚嘆:“原來法律課可以比脫口秀更精彩!”這個虛擬達人的走紅,不僅突破了時空限制,更以Z世代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法治精神在年輕群體中“破圈”傳播。
法治文化借助科技手段“活”起來、“動”起來(央廣網發)
“智慧普法”小程序的上線,更是將科技賦能推向新高度。依托全省政法系統大數據平臺,該程序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實現法律知識“精準滴灌”:網購愛好者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解讀,職場新人獲得勞動權益保護指南,老年用戶則被推送防網絡詐騙專題。自運行以來,小程序累計提供法律咨詢超200萬次,解決實際問題3.2萬件,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科技的力量還體現在普法產品的創新上。省司法廳打造法治人物、法治遺存、法治典籍、紅色法治文化4個電子數據庫,推出“掌上”可視化普法圖譜《河南傳統法律文化電子地圖》,將436項傳統法律文化資源立體呈現。同時,深入挖掘內鄉縣衙、開封府等知名地標中的法律典故,制作《古今探法》等系列節目,在馬街書會等文化現場搭建法治專場,讓法治文化借助科技手段“活”起來、“動”起來。
協同共治:把法治精神注入網絡空間的“神經末梢”
網絡普法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多方協同的“大合唱”。河南以“清朗?豫劍護網”專項行動為載體,構建起“普法+治理”的閉環機制。在2024年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中,網信與公安部門聯合發布典型案例視頻,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播放超2億次。視頻以“案例解析+法條解讀”的形式,既彰顯了法治震懾力,又提升了公眾對網絡信息治理規則的認知度,實現了“打擊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
群眾圍觀河南網絡普法成效(央廣網發)
商丘市的“網絡普法社區”模式,為基層協同共治提供了創新樣本。社區整合網格員、執業律師、法律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打造“線上咨詢+線下調解”服務體系:網格員化身“網絡信息哨兵”,實時監測社區群、社交平臺的輿情動態;執業律師作為“法律智囊團”,定期開展線上講座解讀網絡熱點問題;法律志愿者走街串巷發放普法手冊,將法治知識送進千家萬戶。這種“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治理格局,讓法治精神滲透到網絡空間的“神經末梢”。
在協同共治的理念下,河南各部門形成普法合力。省公安廳、省婦聯、省法院等單位聯合制作反家暴微電影《不再沉默》,在各類網絡平臺累計播放1000多萬次;“河南省反詐騙中心”抖音賬號發布反詐宣傳微視頻500余條,播放量超1200萬次。從政府部門到社會組織,從企業到個人,越來越多的力量匯入網絡普法當中,不斷實現從“主管部門獨唱”到“全社會大合唱”的治理升級。
法治筑基:筑牢數字時代的治理根基
河南的網絡普法實踐,始終與依法治網的頂層設計同頻共振。《河南省電信條例》《河南省網絡安全條例》《河南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等法規相繼出臺,省委網信辦、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省高院等單位共同推進網絡立法、執法、司法、普法。聚焦技術管網,初步形成全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網絡安全協調指揮體系,省市兩級網信專線和通用大數據平臺實現全覆蓋,“互聯網+黨群”“互聯網+政務”等服務平臺有序建立。聚焦制度興網,省委網信辦實施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任務“掛圖作戰”和“月調度”工作方法獲得中央網信辦肯定;開封建立“月度考核評價機制”,形成網絡綜合治理的“蘭考實踐”,為全省基層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樹立標桿、提供經驗。
網上說法治、寫法治、演法治、唱法治蔚然成風(央廣網發)
普法與治理的深度融合,催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應。目前河南全省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三成,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成為穩增長促發展的關鍵力量。更令人欣喜的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日益成為網絡社會的共識:在“全國網絡普法行·河南站”活動中,超千萬網民參與線上法律知識競答,法治類短視頻播放量突破50億次,“豫小法”虛擬主播衍生出的普法表情包下載量超1000萬次,形成“現象級”傳播效應。
從創新形式到科技賦能,從協同共治到法治護航,河南的網絡普法實踐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脈絡: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共治為路徑,讓法治精神在網絡空間深深扎根。如今,在中原大地上,網上說法治、寫法治、演法治、唱法治蔚然成風,“人人參與法治建設、人人共享法治成果”的熱潮澎湃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