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面對美國的種種施壓,臺當局往往選擇一忍再忍,毫無還手之力。就拿關稅欺壓來說,賴清德當局瞬間投降,不僅答應美國要求,還承諾加大對美投資,盡顯軟弱姿態。
然而,這一次,情況似乎有了變化,臺當局罕見地“硬氣”了一回,向美國發出了最嚴厲警告。
據臺灣《中國時報》5月24日的報道,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子公司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意見信。信中,臺積電著重闡述了自身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其計劃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建造6座先進制程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中心,這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境外直接投資,預計帶動2000億美元的間接經濟效益,創造數萬個半導體制造與研發職位,對美國實現半導體本地化意義重大。
可是,美國的胃口顯然不止于此,依舊打算對臺當局的芯片等征收高額關稅。
這無疑觸動了臺當局和臺積電的底線,他們“明確警告華盛頓,假如執意對芯片征收進口關稅,臺積電甚至有取消投資計劃的可能” 。
這一警告并非空穴來風,一旦美國加征關稅,臺積電客戶的電子產品需求將顯著降低,導致營收陡降,整個投資計劃也將受到沖擊,這對美國實現半導體本地化目標同樣不利。
表面上看,臺當局和臺積電這次似乎挺直了腰桿,敢于對美國說“不”。
但臺當局真的能硬氣到底嗎?從現實角度分析,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臺當局長期以來依賴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受美國掣肘,手中幾乎沒有能與美國抗衡的籌碼,更多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不滿,實則還是會被美國拿捏。
在這場博弈中,臺當局看似是在為臺積電爭取權益,實則也是在為自身利益考量。
臺積電作為臺當局最為重要的企業,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若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計劃受阻,或者因關稅問題遭受重創,臺當局的經濟也將受到嚴重沖擊。
如果臺當局能夠認清局勢,主動投靠大陸,推動兩岸實現統一,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
實現統一后,憑借大陸龐大的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綜合實力,將為臺積電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堅實的保障,屆時,也沒有任何國家敢輕易欺負臺積電。
但目前臺當局依舊執迷不悟,在“倚美謀獨”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不僅讓臺積電陷入困境,也將臺當局自身置于更加危險的境地。
美國對臺當局的態度,向來是將其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一旦臺當局失去利用價值,或者成為美國實現自身利益的阻礙,隨時可能被美國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