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石榴籽” 開出“團結花”
5月25日至27日
“石榴籽 祖國行
冀疆少年手拉手 高舉隊旗跟黨走”
融情研學營在邯鄲成功舉辦
來自新疆巴州和靜縣的
35名少先隊員跨越千里
開啟了河北邯鄲融情研學之旅
在文化探尋與紅色教育中
深化兩地情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5月25日
在市博物館,和靜縣少先隊員們走進邯鄲古城三千年歷史,在一件件歷史文化陳列文物中解碼古趙文化、探尋甘丹風華,在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用心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在市青少年宮,隊員們參觀了剪紙、糧畫、戲劇等邯鄲傳統非遺文化,新疆少年們被這些民間文藝智慧結晶深深吸引;隨后隊員們走進少先隊博覽館開啟了一場難忘的紅色之旅,一幅幅生動的歷史圖片和珍貴的文獻資料,從勞動童子團的誕生到新時代的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光輝歷程,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紅領巾背后的故事和先輩們奮斗的足跡,隊員們在這里深刻感受到了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隊員們最后來到現代科技與紅色教育完美結合的紅領巾體驗館,通過VR等設備穿越時空,親身體驗革命先輩的艱苦歲月和英勇無畏,虛擬現實的互動體驗讓隊員們對紅領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敬。
在叢臺公園,隊員們感受著每一片磚瓦承載的文化記憶。走進武靈叢臺,仿佛可以穿越時空,領略戰國時期趙國的輝煌與滄桑;走進七賢祠,瞻仰殿內七賢的塑像,聆聽殿內七賢的故事,隊員們感慨萬千,紛紛表示要見賢思齊,爭做新時代好少年;走進秦始皇出生地,隊員們深刻領悟了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更加珍惜當今民族融合一家親的大好局面。
在邯鄲道,隊員們參觀了邯山書院勸學堂,深刻感受了邯鄲這座青年友好的活力之城的獨特氛圍,體驗了圍棋、漆扇等青年夜校課程,對成語文化、荀子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26日
隊員們來到峰峰礦區北響堂山石窟,近距離領略了石窟造像藝術的寫實風格與靈動之美,石刻文字筆法遒勁,傳承著北齊石刻、書法等精粹文化,隊員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愈加濃厚的興趣與向往。下山等候擺渡車期間,隊員們還與本地游客友好互動并表演了新疆舞蹈才藝,融情研學的實踐意義在兩地親切的交流中具象化。
隊員們來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從舊址斑駁的墻壁,到陳列的珍貴文物,每一處都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隊員們被地道戰精神深深吸引,在毛主席的雕像前高高舉起隊禮,宣誓著隊員們自己內心對祖國的熱愛和守護的決心。
在峰峰博物館,隊員們認真參觀珍貴文物、詳實史料,在多媒體等多種展示形勢下,感受著磁州窯文化千年傳承的獨特文化底蘊。
5月27日
在叢臺區曙光小學,來自新疆和靜縣的35名少先隊員和叢臺區曙光小學的35名少先隊員開展“石榴籽祖國行——冀疆少年手拉手 高舉隊旗跟黨走”手拉手聯歡活動。
在校門口,團市委書記徐幗一,叢臺區委常委、統戰部長楊麗霞,團市委副書記李昕暉等為孩子們佩戴了徽章。
在操場上,70名少先隊員通過“成語結對”找朋友游戲迅速破冰結對、交換禮物。
在階梯教室,邯鄲和新疆小朋友們交替展示才藝,《英雄贊歌》古箏、《可愛的中國》朗誦、《愚公移山》成語劇、《新疆山水美》舞蹈、《幻想即興曲》鋼琴、《邯鄲學步》成語劇、《白馬》舞蹈、《禾下乘涼夢》《牡丹江》合唱、《民族之花》舞蹈等節目充分精彩展現了兩地少先隊員的風采。
在班級教室,曙光小學的學生帶新疆少年畫成語畫、做草編小手工。
最后在操場,隊員們在成語操展示后互贈成語書簽等小禮物,約定今后將通過書信等形式繼續保持聯系,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研學短暫 羈絆永恒
冀疆少年們在手拉手的
交流交往交融中
深切感受到了
56個民族就是一家人的濃濃情誼
更加堅定了
高舉隊旗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立志要共同成長為
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團市委學少部
通訊員:黃鑫
攝像:孫陳瑜
編輯 趙丁 | 初審 孫晗熠 | 復審 孫陳瑜 | 終審 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