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雙擁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賦詩《軍民情·七律》相賀:
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
小梅正吐黃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
君馭南風冬亦暖,我臨東海情同深。
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反復強調:“部隊的事,是國之大事,也是不尋常的特事。既然部隊的事是特事,那就要特事特辦。”
今天,從兩次現場辦公,一起感受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對雙擁工作的高度關注和身體力行。
三個一好
在廈門,有一座飽經戰火洗禮的英雄之島——角嶼島,面積0.19平方公里,距離大金門最近僅1750米,被譽為“東南第一哨”。
如今的角嶼島,風光秀麗,道路干凈整潔。
島上食堂前的水井旁,一塊鐫刻著“三個一好”字樣的紀念石碑,見證著角嶼島的“巨變”。
1987年7月,廈門,天氣晴熱。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率市直有關部門同志一起上哨位、走坑道、進軍營……
1987年7月,習近平在“英雄三島”調研。圖源:《習近平在廈門》
登上角嶼島時,眼前的情景觸動了習近平。
作為純軍事島,它是無水、無電、無居民的“三無”島、空氣濕,環境惡劣。遇上臺風天,海上風浪大,淡水運不來,戰士就只能喝咸水粥。不論春夏秋冬,每逢大雨,能洗上一次雨水澡,戰士們高興得像過節一樣。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它被喻為“海上上甘嶺”,島上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風唱歌,沙跳舞,馬尾松拉胡。”
習近平對一旁的市直部門領導說,要更加關心和支持部隊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他勉勵戰士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加緊學習和訓練,熱愛海島,堅守海島,為保衛海防、保衛特區作出更大貢獻。
當場,習近平就決定實施扶持基層連隊“一口好水井、一塊好菜地,一個好豬圈”的“三個一好”工程,派人以最快速度在角嶼島上打一口深井……
特事特辦 馬上就辦
1990年5月17日,夜晚,福州,大雨傾盆。
五鳳山腳下,73121部隊軍營內,燈火通明。這支部隊從連江縣丹陽鎮下面的一個村搬遷至此。
一支部隊換防到城市里,面臨很多具體困難和問題。當晚,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率領福州市五套班子,12個局30多人冒雨到部隊營區現場辦公。
部隊向他反映了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家屬戶口隨遷進入福州市,二是小孩上學,三是家屬就業。
福州是省會城市,也是軍事要地,駐軍多,機關多,干部多。所以,隨軍家屬的工作安排、子女上學,一直是福州面臨的“老大難”問題。
當時,福州戶口指標很緊,一年機動的名額也就兩三千個。此次,73121部隊有300多名隨軍家屬需要落戶,100多名隨軍女需要入學。
著實,棘手也燙手。習近平讓一起來的局長們先談談意見和看法。
“……隨軍子女全部就近劃片入學,不太好辦……”
“……團以上干部家屬落戶,我們盡力想辦法解決,全部落實不太可能……”
地方的難處,部隊干部們心里也有數。不過,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將期待的目光投向了習近平。
“部隊的事情要特事特辦,馬上就辦。”習近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隨軍家屬安置和小孩入學問題,根本就談不上是什么困難,而是地方必須要做好的工作。隨軍家屬,凡是符合條件的,一律要按行業對口進行接收安排;隨軍子女,一律就近安置上學。同時習近平還將接收安置納入各機關單位“雙擁共建”的實際考核內容。
那晚之后,半年之內,73121部隊隨軍家屬子女全部在福州落戶,家屬安排到福州市的各個單位工作,隨軍子女也陸續通過轉學或者寄讀的方式到福州市中小學就讀。
中央八項規定的第一條正是關于調查研究。它指出,“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層調研時,常會去當地的部隊看一看。踏邊關、走戈壁、入班排、看哨所……基層官兵的冷暖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的牽掛,他強調:“要堅持士兵至上、基層第一,真正關心關愛官兵,始終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
親力親為的實地調研,既有益于解決問題,也密切了軍地關系,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來源/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綜合《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人民日報、學習小組、學習軍團
編輯/薛莞馨
校對/陳佳穎
編審/李行云
點“在看”的人,都越來越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