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鄉村振興的熱潮席卷全國,各地鄉村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建設資金。有的村子修起了氣派的文化廣場,有的打造了精美的景觀墻,還有的建起了高端民宿…… 但熱鬧過后,卻有不少村民直言:“廣場再漂亮,能當飯吃嗎?民宿再高端,掙的錢跟咱有啥關系?” 這看似直白的吐槽,恰恰戳中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 ——如果不能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再多的投入也只是浮于表面,難以讓鄉村真正 “活” 起來。
一、錢花錯了地方,鄉村振興成 “面子工程”
曾經有個偏遠山村,在上級資金支持下,投入數百萬修建了一座歐式風格的大型噴泉廣場,廣場上還設置了華麗的燈光秀裝置。然而,由于地處山區,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村里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多為老人和兒童。噴泉廣場建成后,不僅日常維護成本高昂,也很少有人使用,最終成了閑置的 “擺設”。
反觀隔壁的水果種植村,同樣獲得了鄉村振興資金,他們沒有大興土木搞景觀建設,而是把錢用在刀刃上:引進先進的果樹種植技術,建設冷鏈倉儲設施,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幾年下來,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 2 萬元增長到 8 萬元,村里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曾經冷清的村莊變得生機勃勃。這鮮明的對比告訴我們:鄉村振興的每一分錢,都應該圍繞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這個目標來花。
二、農民增收,才是鄉村振興的 “永動機”
農民是鄉村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只有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當農民收入提高,他們就有能力改善生活條件,有意愿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更愿意投入資金和精力發展生產。
以浙江安吉為例,當地原本是一個以礦山開采為主的經濟薄弱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后來,安吉轉變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白茶產業,通過政府引導、技術培訓、品牌打造等一系列舉措,將白茶產業打造成當地的支柱產業。如今,安吉白茶產值超 30 億元,帶動全縣近 10 萬農民增收致富。農民有錢了,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新業態也隨之興起,形成了良性循環,安吉也從 “礦竭城衰” 的困境中成功轉型,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典范。
三、錢該怎么花?這些方向才是重點
1. 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資源稟賦,或有獨特的農產品,或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如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傳統手工藝等。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市場對接等服務,幫助農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 完善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目前,很多地方的農產品還停留在初級生產階段,利潤空間有限。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環節的投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比如,將普通的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酒,將糧食加工成方便食品、休閑食品,不僅能增加農產品的銷量,還能讓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
3. 培育新型農民,增強農民增收能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隊伍。要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同時,鼓勵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群體投身鄉村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在發展鄉村產業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農民與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夠通過土地入股、務工就業、收益分紅等多種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共享發展成果。比如,推行 “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 的模式,讓農民既能獲得土地租金,又能在合作社務工獲得工資收入,還能參與年終分紅。
鄉村振興不是一場 “面子工程” 的比拼,而是一場關乎億萬農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只有緊緊圍繞提高農民收入這個核心,把錢花在能讓農民增收的產業上、技術上、服務上,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振興。否則,投入的錢再多,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離鄉村振興的目標越來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