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智慧主要是從安身立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上來講的。這方面,可以用“樂天知命”這句成語來表述?!皹诽熘?,就字面的意思說,就是樂其天然,知其命運。而樂其天然之“樂”,又必須以“知命”為基礎,所以“樂天知命”,歸根結底還是“知命”。說到“知命”,人們可能總覺得神秘兮兮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周易》里面講的“知命”一點神秘的成分都沒有。
“知命”,是孔子很提倡的。怎樣理解孔子的“知命”說,可能會人言人殊,但我的體會是,孔子所謂的“知命”,實際上就是認識你自己。有例為證:孔子有一個弟子叫樊遲,有一天呢,樊遲去孔子那里請教種莊稼的事兒,孔子說這方面我不如老農,你要想學種莊稼,可以問老農。樊遲又問種花的事兒,孔子說這方面我不如園丁,你要想學種花呢,可以去問園丁。樊遲碰了一鼻子灰,就出去了??鬃诱f,唉,樊遲真是個干不了大事的人吶,“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在上的統治者,如果好禮的話,那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他;統治者如果走正道、崇尚正義的話,老百姓呢,就不敢不服從他;統治者講信用的話,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為他效命,不為他效力。統治者能夠做到這樣,那么周圍的老百姓,就會抱著自己的小孩跑到他這兒來要求當他的國民了,哪里還用得著學種地、學種花呢?
孔子這一段話,是想說明什么問題呢?就是想說明,像他和他的弟子這個階層的人,上天賦予他們能力,不是讓他們學種地、學種花的,而是讓他們當帝王的老師,在社會上宣傳仁義,宣傳忠信,教導統治者,讓他們“導之以政,齊以之禮”的。所以呢,孔子一點也沒有因為種地不如老農、種花不如園丁而感到自己缺少什么,反而斥責想在這方面獲得知識的樊遲是個成不了大器的人。這,就是孔子的天命自覺,這就是孔子所知的命。換句話說,孔子認為,他自己的使命不是種地,不是種花,而是做帝王師,為這個時代指一條明路,為這個社會提供一種規范。這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天命自覺。就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孔子的知天命,實際上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吨芤住匪v的“樂天知命”也是這個意思。
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知道了這個命,你就能夠很好地設計自己的人生,并踏踏實實地去實現它。而且,在實現的過程中,即使遇到艱難困苦,也無所畏懼。你看孔子在周游列國找工作時遇到了多少困難,但孔子從來沒有灰心喪氣過,比如在匡地,生命受到威脅時,大家都很擔心,孔子卻坦然地說:“文王既然已經成為歷史,記載他的思想的文獻不是在我這里嗎!天要想滅這些文獻,像我這樣的后繼者就不可能得到這些文獻,天要不想滅這些文獻,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在這里,孔子拿文王說事兒,拿老天說事兒,實際上就是拿自己的使命自覺說事兒。
《周易》講樂天知命入手處是窮理盡性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樂天知命”呢?《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就是透過“窮理盡性”最后達到“命”。窮理,用《周易》的術語說就是探討陰陽變易的法則。盡性就是發揮人的仁義之性。在這里,理是就著萬事萬物講的,性是就著人講的,其實是一個東西,至少是有相通之處。比方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樹有樹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狗有狗的特性,貓有貓的特性,這些特性從哪兒來的呢?古人認為是天所賦予的,這就叫“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這個東西,落實到狗的身上就是狗的性,落實到貓的身上就是貓的性,落實到植物的身上,就是植物的性,當然,落實到我們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性。所以呢,我們窮了物的理,也就理解了物的性,理解了物的性,也就理解了宇宙的變異法則和人的本性,把人的本性發揮出來,就是盡了人的性。
正是遵循了這樣的路數,《周易》特別強調推天道以明人事,換一種說法,也就是窮物理以明人事。比如《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云雷,屯;君子以經綸”,“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等等。在這里,“天行”即日月星辰在天上的運行,“地勢”即山岳川流在地上的形勢,以及“云雷”即云彩與震雷、“山下出泉”即山下冒出甘泉等等,這些都屬于自然現象,都包含了事物之理?!吨芤住方倘藗兺高^這些物之理,去體會社會人生之理;看到日月星辰無休止有規律的運動,人要效法它,去體會自強不息的做人準則??吹酱蟮仞B育萬物乘載萬物的特性,人要效法它,去體會厚德載物的美德。這種思路對我們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他教我們如何透過自然理解人生,如何透過自然之理提升人的德性層次。
比如說,我們看到藍天,看到白云,看到銀河,看到繁星,或者去一個什么旅游勝地,看到美景,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或者說,我們能不能也學著《周易》教給的思路,去從做人的層面,去從德性修養的層面,興發一些感慨,體驗一種道理呢?如果這樣做,你就是在窮理盡性;如果這樣做了,你就一定會在生命的層面產生一種特殊的感受。你看孔子說話,經常聯系到自然,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還有孔子站在河邊說的那句著名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都是在用自然之理打通生命之理呀。所以,《周易》特別強調觀物取象,觀象取意;強調效天法地,明白宇宙之理,貫通生命之道。而這,也正是樂天知命的最終目的。
《周易》講樂天知命落腳點是天人合一
貫通生命之道,在《周易》的表述是:“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實際上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概念,在這個世紀之交出現頻率非常之高,尤其是前幾年,你翻開雜志,各種層面的雜志,幾乎都發表多篇討論天人問題的文章。我本人也寫過一篇,我的體會是,天人合一,其本質是在探討人和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和合理存在的可能性問題。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人存在的根據是上帝。《周易》認為“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討論人存在的根據便需要討論天人關系問題。
天人問題,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楚。我重點說說樂天知命為什么要落腳到天人合一上。前面說了,《周易》講樂天知命入手處是窮理盡性,窮理就是探討陰陽變易的法則,盡性就是發揮人的仁義之性。照《周易》的說法,能做到這樣,就能夠對宇宙人生有一個合理的理解,并因此使自己的生命活動也逐漸地合理化,而最合理的狀態則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奉天時,后天而天弗違”。合天人,合四時,合鬼神,實際上就是與宇宙合而為一。達到了這種合一,對于生命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所以,《周易》是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講天人合一的。
正因為這樣,《周易》才特別強調“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特別強調“生”,而“生”恰恰又是宇宙合理性的最佳表現。所以《周易》講變、講樂天知命等等等等,最后又可以歸結為講合理性這三個字:講宇宙的合理性,講天地的合理性,講自然的合理性,講社會的合理性,講人的合理性。合理性三個字也把生活智慧與生命智慧串通起來了。
所以嚴格說來,在《周易》那里是沒有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的區分的,我們做這樣的區分,是為了講述的方便。把合理性這三個字,再精簡一下,就是一個道字,而人如果一直遵循著這樣一個合理性,遵循著這樣一個道來建構自己,展開自己的生命歷程,那么就會與宇宙的合理性合而為一。這種合一究竟是一種什么境界,我不清楚,因為還沒有體會到,總之是很高的境界,也是最合理的存在形式吧,孔子所謂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