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掛面
千年匠心織就“銀絲傳奇”
岷江軒
在中華美食的璀璨星空中,四川美食向來以其獨特的麻辣鮮香獨樹一幟。而在四川德陽市中江縣,有一種美食,雖不似火鍋、串串那般熱烈奔放,卻以其細膩柔韌的口感、傳承千年的技藝,以及承載的深厚人文情懷,成為了當地乃至全國食客心中的白月光,它就是——中江掛面。
翻開歷史的畫卷,中江掛面的故事要從宋代說起。彼時,中江大地物阜民豐,市井繁華,飲食文化在煙火氣中煥發新生。正是在這樣的沃土上,中江掛面悄然萌芽。
元代,隨著商路通達、舟車輻輳,中江掛面迎來了第一次“高光時刻”。它沿著古蜀道的馬蹄聲,走出盆地,走向遠方。那細若游絲、瑩白中空的形態,久煮不爛、爽滑筋道的特質,令南來北往的商旅嘆為觀止,成為蜀地一張飄著麥香的名片。
至明代,中江掛面更獲“御面”殊榮,成為宮廷貢品。皇家的青睞,讓這門手藝愈發精益求精。匠人們恪守古法,從選料到曬面,七十二道工序一絲不茍,將“匠心”二字揉進了每一根面條。
清代詩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詩抄》中寫道:“中江燒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記載了中江燒酒與中江掛面暢銷的盛況。而一句流傳巴蜀的民謠:“中江掛面保寧醋,橘子出在趙家渡”,更將其與閬中保寧醋、金堂柑橘并稱,道出了它在百姓心中的分量。那時,人們為它取了個詩意的名字——“銀絲面”。
中江掛面(圖源:微中江)
中江掛面的制作過程好似一場人與自然的對話,需歷經18道純手工工序,耗時長達20個小時,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與堅守。
制作的第一步是精選原料。中江掛面選用的是原產地保護區內特產的強筋小麥粉,其抗延展性、拉伸度等指標均優于普通小麥,為掛面的優良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中江境內水系發達,水質清冽,這正是中江掛面獨特風味的奧秘所在。
原料備齊后,便進入和面環節。看似簡單的和面實則暗藏玄機。匠人們憑借數十年經驗,精準把控水粉比例,通過反復揉搓讓面粉充分吸收水分,最終形成光滑勁道的面團。這一過程不僅考驗體力,更考驗匠人對力度和節奏的把控。
和好的面團需經歷第一次發酵。在溫濕適宜的環境中,面團逐漸膨脹,內部形成均勻的氣孔網絡,這既賦予面條柔軟口感,又醞釀出獨特風味。發酵完成后,面團被搟成薄片,再切成寬窄一致的面條坯子。
隨后便迎來最具觀賞性的拉面環節。匠人們將面條坯子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根竹棍上,雙手持棍輕輕抖動,緩緩向外拉伸。伴隨著匠人嫻熟的動作,面條如銀練當空舞動,逐漸延展成細若游絲的形態。這一過程要求匠人雙手保持高度協調,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正是在這精妙的拉伸中,面條內部形成獨特的中空結構,“空心掛面”之名由此而來。
拉制完成的面條還需二次發酵以增強韌性。最后,面條被懸掛在特制架子上晾曬。得益于中江溫和的氣候條件,在陽光與微風的共同作用下,面條中的水分緩慢蒸發,最終成就了潔白如玉、柔韌筋道的中江掛面。
2007年,中江手工掛面工藝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晾曬中的中江掛面(圖源:微中江)
當一碗熱氣騰騰的中江掛面端上桌時,那潔白細潤的面條宛如冬日暖陽,瞬間就能溫暖人心。無論是清湯素面配以青翠蔥花,還是濃香雞湯佐以紅油辣子,中江掛面總能完美吸收湯汁精華,將自身獨特的風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江縣東北鎮覺慧村,這個遠近聞名的“掛面村”,詮釋了中江人與掛面的不解之緣。漫步村中,隨處可見銀絲般的掛面在陽光下閃耀,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逢晴好天氣,村民們便將掛面晾曬在屋頂院落,微風輕拂,萬千銀絲隨風搖曳,仿佛在低吟淺唱著這個村莊與掛面的動人故事。在這里,游客不僅能品嘗到最地道的中江掛面,更能親手體驗傳統制作工藝,感受匠人精神的魅力。
中江掛面村家家戶戶制作掛面(C視覺 趙明攝)
在中江人心中,掛面早已超越單純的食物范疇,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情感寄托的紐帶。一代代匠人憑借著對傳統技藝的執著堅守和對美食的赤誠熱愛,將中江掛面的制作工藝完整保留至今。他們用布滿老繭的雙手,不僅編織出了中江掛面的千年傳奇,更將這份獨特的美食文化深深鐫刻進每個中江人的記憶里。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天府新視界
作者:岷江軒(撰稿:周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