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一史藏星火,十線百景繪宏圖。5月28日,上海紅色行走10條經典線路在上海師范大學發布,每條路徑約2公里漫步行程,串聯起了從覺醒年代到新時代的紅色脈絡。紅五月,一“路”生花,從顧正紅紀念館到錢學森圖書館,滬上各大高校師生在紅色地標上追溯初心、傳承基因。
今年是五卅運動爆發一百周年,也是中共四大召開一百周年。上海師大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生宣講團的講師們行走路線三——“喋血洋場”,形成了“南京路-福州路”CITY WALK情景課堂。在場師生們沿著中共四大紀念館、五卅運動紀念碑、五卅慘案紀念地、永安百貨、中共中央與軍委聯絡點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等坐標,在人潮涌動的繁華中觸摸著歷史脈動,追尋百年工運足跡,五卅精神在腳下煥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這10條紅色路線每條涵蓋5到7個站,主題包括:“初心之地”“斗爭風云”“喋血洋場”“左翼中心”“中共盟友”“西區故事”“紅色文藝”“工人樂園”“小鎮往事”“江河之交”。作為負責研發的文史專家之一,上海師大人文學院副院長姚霏教授表示,10條經典線路正匯編成冊、打磨成課,對上海紅色歷史脈絡的梳理,讓歷史從檔案走向街巷,并以“一步一景一課堂”新模式,探索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
在線路八“工人樂園”的6個點位上,第三站就是顧正紅紀念館。“顧正紅等上海紡織工人的英勇斗爭是如何點燃五卅運動的?”“曾在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校址上建校、被譽為“革命的產兒”的光華大學在五卅運動中是如何創辦的?”帶著這些問題,東華大學紀念“五卅運動”100周年大思政課在館內開講。“近代,外國在華紗廠對中國工人的管理十分嚴苛,連上廁所都要領牌前往,毫無尊嚴……”東華大學外語學院日語公研黨支部書記李薇娓娓道來,把同學們帶回20世紀初那個紡織工人備受剝削與壓迫的時代。
“1925年5月24日,中國共產黨在滬西潭子灣舉行萬人公祭顧正紅的追悼大會,這是進一步擴大反帝斗爭的誓師動員大會。至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并席卷全國。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大革命高潮的到來。”面對展柜里的槍桿子等歷史證物,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副主任李天星老師講解百年前五卅運動爆發的主要經過。當天,“東華大學大思政課實踐基地”在館設立,學生代表在顧正紅烈士殉難處獻花。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在大西路(今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所在地)奠基的光華大學正是五卅慘案引發愛國運動的衍生結果,愛國情懷嵌入光華大學辦學的精神之中至今影響深遠。“顧正紅是紡織工人的先鋒,東華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這種深厚的淵源,也使得我們今天的活動更具有特別的意義。”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系副主任孫曉霞老師自豪地說,作為紡織教育的排頭兵,東華為中國航天員設計研發“太空華服”、為“北斗”裝上“星載天線金屬網”……
可以告慰顧正紅等初代紡工的是,大國紡織已從積貧積弱到做大做強。紡織學院青春啟航學生黨支部黨員郭雨杭說,“我們正以新的方式詮釋五卅精神——不是簡單地復刻先輩的足跡,而是用當代青年的思辨與創新,將五卅精神轉化為推動時代前行的內生動力,在紡織領域不斷探索創新,讓紅色基因在我們身上煥發新的生命力。”此次館校深度合作,將由專業團隊開發“中國共產黨與五卅運動”等微課程,闡釋馬克思主義如何指導工人階級從自發反抗走向自我革命,把教科書上的鉛字轉化為可觸摸、可共情的現實場景。
在“世紀回眸——紀念五卅運動一百周年”學術研討中,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也表示,五卅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上海大學,匯聚了鄧中夏、瞿秋白等革命先賢,培養了大批革命干部,成為五卅運動的策源地,上大師生積極投身革命,展現了堅定的斗爭和奉獻精神。“這段歷史不僅是上海大學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是學校與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開展學術研究的‘富礦’。”
紀念錢學森歸國70周年專題活動影像。賴鑫琳 攝
梧桐深巷百年風云激蕩,黃浦江畔世紀薪火相傳。名人場館“變身”思政講堂,還有今年5月1日煥新全面開放的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在此,徐匯區委統戰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統戰部聯合主辦“僑心筑夢·科學報國”——紀念錢學森歸國70周年專題活動,啟動《歸國一課》暨“祖國待君:錢學森海外求學影像展”,以百余幅歷史影像再現錢學森1935至1947年海外求學歷程。
現場,錢學森長子、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首講《歸國一課》,他重溫1955年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歸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的赤子之心,并深情講述錢學森回國后力主優先發展導彈、突破技術難題、用好青年人才及構建航天管理體系等事跡,展現這位人民科學家赤膽忠心、科學魄力與戰略眼光。
當日,區校各方還共同發布“徐匯僑史文化線路”。在徐匯這片近代以來華僑華人參與城市建設、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躍區域,線路以“百年衡復與僑史文化”為脈絡,從武康大樓到百代小樓,串聯8個特色地標,從科學報國的星辰大海,到民主人士的赤誠守望,從鐵路華工的百年壯歌,到華僑公寓的歲月留痕,通過“走得進、講得透、觸得到”的 Citywalk,一起走進徐匯讀僑史、走僑路、話僑心。
原標題:《紅五月漫步上海,這10條紅色行走經典線路,每條約2公里,串起5到7個點位》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題圖說明:“祖國待君:錢學森海外求學影像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