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魂?江淮情?合肥紅
抗戰故地行采訪
“父母為什么對兩個破箱子里的東西這么寶貝?”
這是肥東縣退役軍人李斌及兄妹幾人,幼時不解的問題。
他們家里收藏著一個藤編箱、一個帆布箱,只要是箱子里的東西,再破舊,父母都視若珍寶,即便是一張皺巴巴的“紙”、一件破破爛爛的衣裳、一個銹跡斑斑的號角……
懂事后,他們才明白,那些斑駁老舊的物件,代表的是80多年前的戰火,記錄的是李家“一門三烈”的生命記憶。
一起跟隨
抗戰故地行采訪組來到
肥東縣白龍鎮李家的“一門三烈”展陳館
尋找李家夫婦“藏在箱子里的秘密”
“母親的遺愿就是在老宅建起展館”
在肥東縣白龍鎮雙廟社區南崗村民組,一處尋常的農家瓦房,就是紅色革命家庭紀念館的坐落之處。這是由李斌兄妹8人共同籌建的“家庭展陳館”。
展館內張貼著數位烈士的照片、簡介,一塵不染的玻璃展柜里放置紅旗、大刀等部分實物,而更多的是軍烈屬證書、立功證書、軍功章以及各種老物件的照片,而這些影像都源于李斌父母珍藏于箱中的“傳家寶”。
李家曾經用于存放老物件的箱子
“‘一門三烈’說的是我爺爺李繼章、五爺爺李亨漢,還有大伯李家炳。他們在1938年左右先后加入新四軍,分別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犧牲。我的父親李家榮也在那時加入了新四軍,幸運的是,他從戰場上平安歸來。1955年,我家便將幾位戰士用過的物件,獲得的獎章、紀念章等收集起來。”李斌是這個革命家庭的第三代子孫,也是紅色革命家庭紀念館的“布展人”,對于每件物品的背后故事了然于心。
展柜里銹跡斑斑的大砍刀,是李繼章和李亨漢1937年在地方組織“大刀會”“紅槍會”保護群眾時使用過的;已經黯淡的匕首是新四軍在梁園大捷中繳獲的;滿目滄桑的軍號是父親李家榮作為司號員時隨身攜帶的……還有李斌祖、父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各個時期立功的紀念獎章和證書。“這面紅旗,是當年打了勝仗之后插在戰場上的,代表占領了陣地,我們現在已經不敢動了,怕碰碰就散了。”李斌指著玻璃展柜中一面疊起來的紅旗說道。
李家榮使用過的軍號
展館里陳列的共計200余件(套)展品,筑起了一道時光長廊,帶著每一位參觀者走過時間,看見傳承。
“母親的遺愿就是建起這間展館。”在李斌的兒時記憶中,只有每年初夏“曬霉”的時候,母親陳英才把裝有這些物品的神秘“寶箱”抱出來,將這些“寶貝”放在太陽底下除霉。
展館中的部分展陳
“我們當時很好奇,但因為年紀小,不太懂,只記得母親教訓我們只許看不許碰!怕我們把物件弄壞了。”這些老物件也是李斌兄妹的紅色啟蒙。
2003年,母親陳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將自己守了近半個世紀的老物件悉數交給李斌兄妹8人:“母親再三叮囑,一定要把我家老宅的展館布置好,讓大家都知道我家是‘一門三烈士’革命家庭。”
展館中的部分展陳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李家的“傳家寶”遠不止這些老物件。
1938年底,新四軍四支隊到達肥東青龍廠,與敵人展開游擊戰。李繼章和李亨漢懷著拳拳愛國熱情,主動帶領他們“大刀會”“紅槍會”30余人加入了新四軍革命隊伍。
“我爺爺任四支隊八團偵察班長。因為膽大心細,遇事沉著,戰友們都叫他‘李大膽’。”李斌語氣中帶著昂揚。據說,李繼章還曾化裝成老農,偵破了國民黨一次偷襲,讓部隊成功轉移。
1938年到1940年間,隨著新四軍第四支隊浴血江淮,李繼章便負責偵察工作,并與敵人開展游擊作戰。
1939年下半年,李繼章所在的部隊東進至定遠,開辟以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部隊為摸清當地國民黨頑軍情況,派李繼章與戰友陸寶山一道偵察敵情。他們行至定遠池河大橋時,被國民黨頑軍發現。
“頑軍懷疑他們是新四軍,于是把他們吊起來嚴刑拷打了3天,還向我爺爺眼里滴辣椒水,鼻子里灌草木灰,耳朵里滴蠟燭油,百般折磨。但他們始終沒有吐露半點新四軍機密。”據李斌講述,因為當時偵察員陸寶山只有16歲,李繼章為了保護他,始終咬定二者沒有任何關系,并說:“你們要殺就殺我,我就是新四軍,跟小孩子無關!”
敵人沒有得到一點機密,第二天便將李繼章帶到被捕時的河灘上,端起槍向李繼章瞄準。李繼章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話:“你們這些頑軍是沒有好下場的。”槍響后,李繼章倒在池河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犧牲時年僅37歲。
出了“一門三烈”展陳館,再往南走一里地,便可見到李繼章的墓碑。為革命獻出生命,他如今安睡在家鄉的土地上。每年,陸寶山的后人也會心存感激之情,前來緬懷。
與李繼章一同埋于此地的,還有在隴海戰役中犧牲的李家炳,以及在1949年解放合肥時犧牲的李亨漢。
陸寶山烈士與李繼章烈士后人合影
四代九從軍,永遠不會忘記
“我父親李家榮雖沒有在戰場上犧牲,但是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1958年轉業回來時也是傷痕累累,一身彈片。”據李斌兄妹回憶,每到冬天就是父親李家榮最難熬的時候,“尤其在肺部和腰椎部的彈片,因為距離神經比較近,手術風險大,就一直沒有取出。一到冬天,我父親就呼吸困難,關節也難受得不行,每天都得吃藥。”
1971年,因為戰傷復發,父親李家榮病逝。“我當時只有4歲,記不清楚太多細節了,只記得父親生前還帶著我們去浴場洗澡,他把我扛在肩上。父親還愛買1毛錢一紙袋的椒鹽花生米給我們吃,特別香!”李斌動情地說道。
憶及母親陳英,李斌有些許哽咽:“她是個很堅強、很慈祥的人。”據李斌介紹,1938年母親陳英只有9歲,被李家收養。在那個年代,為了逃避國民黨頑匪的迫害,陳英和李家親人們曾經歷過東躲西藏的飄搖生活。直到1958年,陳英終于盼得丈夫李家榮歸家,卻沒想到團聚的日子只有十余年,就又經歷生離死別。
“我父親去世后,我們一家8個小孩,全是我母親一個人拉扯大。她全靠在肥東劇場賣開水、瓜子,養活了一家人。”李斌說。
1979年,李建安參軍時,全家合影
陳英也是向孩子們“嘮叨”最多的人。說那些革命往事,說那些槍林彈雨……在這樣的感染和影響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李斌及哥哥李建安、弟弟李海先后參軍入伍。后來,李斌的兩個侄兒也走入軍營。“我們家4代出了9個軍人,我的兄弟李建安、李海是海軍,還有侄兒是空軍。我們家海陸空全齊了!”說到這,李斌格外自豪。
“要好好干,吃苦耐勞往前沖”“在部隊一定要入黨,積極點”……在李斌兄弟幾人參軍后,陳英還是沒有停止“嘮叨”。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家里的孩子們在部隊先后獲“國防勇士”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如今,在這個革命家庭里,下至15歲,上至60歲,每位成員都是紅色革命家庭紀念館的講解員。他們是故事的講述者,也是紅色力量的傳遞者。
李斌正在向參觀者講解一門三烈士的故事
展館的結語,是李家子孫的肺腑之言,也是這個紅色故事最好的注解:“我們兒時,父母經常跟我們講上一輩人怎么參軍打仗,怎么為國獻身的故事。耳濡目染,當祖國需要時,我們一代又一代李家后人,都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槍,獻身國防,保家衛國。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現在經濟發展、國家強大,人人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遠離了炮火和硝煙,可是,那些犧牲的先輩,那些為國犧牲的烈士和英雄,不應該被忘記。”
?信息來源:合肥晚報
?編審:薛冰清 二審:劉坤 審核:陳宏云 張建新
?郵箱:wxxffd@163.com
看完別急著走哦~
給小編ZAN一個!
~歡迎留言~
主管單位: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肥東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