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霄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收獲這樣生動鮮活的素材!”5月28日上午,四川省圖書館一樓的《見證!新華社記者陳燮鏡頭中的四川》新聞攝影展現場人頭攢動,西南交大傳播系教師黨馬超正為幾位同學講解著改革開放后全國首家當鋪“成都華茂典當服務商行”開業的一張老照片。
展覽開幕現場
山火中逆行者的堅毅面孔、金色稻浪里的現代農業圖景、古鎮青石板上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展覽中新華社四川分社簽約攝影師的新作與歷史影像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些新時代的瞬間既延續著“鏡頭向下”的新華傳統,又以當代視覺語言拓展著影像表達的邊界。
本次展覽由新華通訊社新聞信息中心四川中心主辦,展出了新華社高級記者陳燮38年職業生涯中拍攝的60余幅(組)經典作品,以及新華社四川分社簽約攝影師近年來創作的16幅佳作。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川實踐提供了獨特視角。
2025年是新華社四川分社成立75周年。如一代代的新華人,陳燮用職業生涯中拍攝的數萬張照片,構建起觀察四川變遷的獨特視角。他說,“囿于年代久遠和早期數碼技術原因,部分展出照片成像質量略顯粗糙,但它們都是這片土地歷史的切片,是珍貴歷史的見證。”
展覽作品《彝族女子班》
“當年看不到報紙,我們都以為你是騙子呢!”2016年,當陳燮再次回到普格縣時,那個曾經坐在普格縣東山鄉“彝族女子班”就讀的小女孩沙諾驚喜地說道。24年后的她,已經成為了當地中學一名英語教師。她對陳燮說,“生活如此艱辛,但是當時的笑容并沒有缺少燦爛,因為我們至少可以讀書了。”
陳燮認為,關注自己鏡頭中人物的命運在時代中的軌跡與變化是他職責所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后,陳燮敏銳地拍下新華社四川分社技術室震后場景并迅速播發,成為全球首張汶川地震新聞照片。然后,他連夜奔赴北川,在次日清晨6時56分拍下北川中學廢墟場景中,“吊瓶男孩”李陽為同學廖波高舉輸液瓶的瞬間,這張備受關注的照片獲得當年中國新聞獎,也凝固成生命至上的永恒記憶。此后多年里,他陸續跟蹤報道“夾縫男孩”廖波的生活。他說,“我有責任告訴大家,他們的命運究竟是怎么樣的。”
展覽作品《吊瓶男孩》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1日。觀眾可透過這些“帶著呼吸”的歷史的切片,感受時代大潮中那些堅定前行的腳步。
(圖片均由劉凌霄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