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大雨齊上陣
各位下班路上還好嗎?
其實這還算是比較溫柔的“龍舟水”
再過一段時間
當汛期戰歌一響
可就不是
“江南小生等煙雨了”
全成都人民都要上演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加個衣
出門少淋一滴雨 都要說聲好運氣
魔鏡魔鏡看看我 家里新蘑菇能不能吃
各區戰況不相同有人“坐船”有人喜
樓下偶遇同事 一定要來一句
“同事,拼船伐?”
努力我要努力!
奈何尖兒“孩子”又打焦濕!
雨情、汛情……依萍爸爸你好多情!
不止是成都
放眼全球
暴雨、大風
洪澇、高溫等極端天氣頻發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
既會出現“溫水煮青蛙”的暖化
也會出現極端性高溫熱浪事件
我們已然進入了
“氣候緊急狀態”
應對氣候變化緊迫性
正在顯著提升
01
什么是氣候變化?
滑動查看
氣候變化
給全人類帶來生存挑戰日益嚴峻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還會顯著削弱全球陸地碳儲存能力
進而對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國際社會紛紛建設韌性城市
以應對氣候風險帶來的挑戰
中國也正積極進行著韌性城市實踐
其中
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
成為提升城市應對氣候風險的重要方式
02
減緩與適應并重
建設氣候適應性城市
減緩和適應
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路徑
對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來說
隨著氣象災害與城市效應的影響疊加
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
已經被各地紛紛提上日程
因地制宜、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正是城市助力“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居住在城市的你有沒有發
現身邊有哪些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呢?
請觀看氣候適應性城市科普動畫
03
建設氣候適應性城市
成都何以?
作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密切相關。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有利于高效統籌發展與安全,增強城市抵御氣候風險沖擊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統籌減緩與適應,提升城市發展質效,實現美麗成都多目標協同;有利于豐富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內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超大城市氣候韌性典范和樣板。開展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正是成都探索超大城市氣候適應實踐路徑的重要契機。
去年5月,生態環境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八部門辦公廳(室)聯合印發了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成都成功入選全國39個試點市(區)之一。近日,。
《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統籌發展與安全、減緩與適應、短期與長期,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安全韌性工作大局。并提出了階段目標和長期目標:
2025年的階段目標,是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包括持續增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深度融合公園形態與城市韌性空間;全面呈現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形態;穩步增強水系統和能源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城建設施安全韌性水平,有效應對極端性洪澇災害、高溫熱浪。
迎戰氣候變化,2025年成都應對氣候變化這樣做
滑動查看
到2035年,成都的氣候變化關鍵風險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大美空間形態全面呈現,持續性高溫、極端性洪水、大范圍缺電等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應對。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支撐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目標全面完成。
這次行動涉及了生態、資源、城建、氣候、衛生等多個重要領域,可謂成都生態防護的“總動員”。整體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
城市的轉型不能一蹴而就。成都有多年生態環境治理經驗,有先進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有成熟的城市統籌和部門協同能力。依托城市發展,以此適應氣候的變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保障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各方努力,成都將成為更有韌性的公園城市,為美麗中國增光添彩。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