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大課間,千人秧歌體操氣勢恢宏,《弟子規》誦讀與武術完美融合,足、籃、排“三大球”玩出新花樣;小課間,字母爬行賽道、數字節氣跳房子、思維運動大闖關精彩紛呈……
今年以來,市教育局為貫徹落實《新時代陜西省立德樹人工作指南》,啟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442”工程,推進育人方式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項實踐活動
推進學業減負、快樂翻倍
4月14日,在榆林市第一中學二年級六班《光的全反射》科學探究活動中,物理教師王英正和學生利用DeepSeek設計的光路演示動態數據模型,借助激光筆、水槽、反射折射演示器等簡易器材,動態演示光路變化,在重現反射定律、折射規律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歸納知識點,課本上靜態的內容變成活靈活現的實驗演示,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掌聲。
“以前感覺物理學科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科學探究實驗使這些知識變得更直觀、更有趣,也更容易理解。”榆林市第一中學二年級六班學生任思宇說。
“隨著教育數字化的推進,科學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我們借助科學技術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寓教于樂,也能逐步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王英說。
“教育改革不僅要做‘減法’,還要做‘加法’,我們搭建多樣化的實踐載體,舉辦特色化的實踐活動,讓每名學生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勞動實踐活動、一次研學旅行活動、一次志愿服務活動、一次科學探究活動,不僅為學校教育教學發展注入新動力,也將為培養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貢獻一中力量。”榆林市第一中學校長郝生飛說。
“4”次鍛煉展示
實現以文啟智、以文鑄魂
4月1日,榆林市第九小學舉辦了“小小百家講壇”演講比賽。比賽中,選手們用最真摯的情感歌頌民族英雄、謳歌時代楷模,講述著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現場掌聲熱烈。
該校多個教室內,書柜依墻而立,柜子里放著科普繪本、歷史刊物、兒童讀物、國學經典等各式各樣的書籍;每個走廊上也設置了書架,擺滿了各類書籍,書香氣十足。“小書蟲讀書吧”“大先生淘金屋”“童真童趣繽紛園”等讀書設施隨處可見,學生或安靜落座津津有味地閱讀,或靜靠桌椅徐徐翻閱,或彼此輕聲交談觀感……空氣中氤氳著濃濃的書香。
“我們圍繞‘講、讀、寫、誦’四項文學技能,打造自主性、體驗性、個性化的校園讀書空間,營造時時、處處、人人可讀的校園環境。每天開展晨誦、午讀、暮省‘三讀’活動,定期舉辦‘小小百家講壇’、詩詞誦讀大賽、校園主持人大賽、周記評選等活動,全面培養孩子們的閱讀、書寫、演繹、口語表達能力。”榆林市第九小學校長王瑩說。
“2”項技能培養
推進體育強身、藝術潤心
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里, 學生正在制作面花。 趙娜 攝
3月28日,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面花教師陳賦艷,正在給前來研學旅行的定邊縣油房莊鄉小學學生現場展示面花技藝。只見他手指靈活地舞動,一個個彩色小面團被靈巧地揉、捏、切、刻、點,不一會兒,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哪吒”面花便呈現在大家眼前,色彩絢麗,惟妙惟肖。
“我們以陜北特色文化為紐帶,開設陜北民歌傳唱、榆林小曲研習、面花塑形、剪紙創作等課程,并創新性開設陜北腰鼓、攀巖、巨人行走、真人CS、體育游藝等體育素質拓展項目,構建沉浸式、互動化、活態化的實踐教育平臺,形成‘傳習+創新’的藝體教育新模式,每年有1.5萬名左右學生前來研學實踐,旨在讓每名學生至少學會1項終身受益的藝術技能和1項體育技能。”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黨委書記高舸說。
“我們堅持‘分學段、逐年級、全貫通’的原則,謀劃實施‘442’工程,就是要充分用好校內校外資源,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把德育鑄魂、非遺傳承、科學創新精神強基、全面發展淬煉、成長發展解惑轉化為學校和地方的生動實踐,打造‘一校一特色’‘一縣一典范’的工作機制,推進學生‘減負’的同時,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市教育局局長尹增崗說。
記者 趙娜 通訊員 朱團員
編輯 強小強 校對 拓智慧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