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韓國變天了,而且變得出乎所有西方戰略家的意料。6月3日晚,韓國第21屆總統大選投票正式結束,三大電視臺出口民調同步給出同一個結果: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將以超出誤差范圍的優勢贏得勝利。消息一出,輿論嘩然,震動東亞。這不僅是一次選舉的終結,更是一場地緣政治重構的開始。
港媒評論犀利指出:“李在明當選,韓國變天,東亞局勢已然改變,第一島鏈親美骨牌或開始坍塌。”此言非虛,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的外交走在一條險路上:一味押寶華盛頓,持續惡化對華關系,甚至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屢屢踩線配合美國“印太戰略”,淪為“第一島鏈”的聽令一環。而今天,這種被動“親美配角”路線,在韓國選民的投票中被明確否定。
李在明是誰?他不是一個政壇傳統精英,而是一位靠著草根奮斗走進權力中樞的實用派政治人物。他的身份標簽既非財閥背景,也不是檢察系統出身,而是一個“從民生中走出來”的改革派。在外交上,他明確主張“實用主義”,而非意識形態掛帥。他曾公開指出:“韓美同盟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與中俄對抗,一切外交都必須以韓國國家利益為中心。”簡單一句話:他不想再讓韓國為美國的戰略沖突買單。
在競選期間,李在明的涉華立場非常清晰。他指出,中國是韓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是朝鮮半島和平問題的關鍵力量,未來會“穩定處理中韓關系”,恢復合作與互信。他也表示將推動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并強調韓國要推進外交“多元化”,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尋找新的合作機會。
這些表態,無疑是對尹錫悅“全盤親美、疏離中俄”的路線的清算。更重要的是,李在明在臺海問題上明確指出,韓國不應被卷入任何沖突,臺海局勢應由有關各方協商和平解決。他的這一立場,既是對美國“拉盟友圍堵中國”戰略的抵制,也是對臺灣當局妄圖把韓國納入“民主陣營抗中戰線”的直接打臉。
而從更廣義的地緣格局看,東亞“第一島鏈”的親美同盟系統,正在發生裂變。就在韓國選民“推翻”尹錫悅的同時,菲律賓“親美政權”馬科斯也正深陷執政困局。5月中期選舉成績不如預期,馬科斯被迫向杜特爾特家族低頭妥協,“反中路線”受到輿論反噬。而幾乎在同一時間,被視為美國在中亞“準盟友”的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也在議會遭遇否決,被正式解職。三國三地,三位“親美派”在同一時間段內接連失勢,這絕不是巧合。
這正是百年變局的真實面貌:華盛頓所構建的“島鏈圍堵體系”正在崩塌,而這種坍塌,是被本地民眾用選票、議會和制度親手推動的。
在這種背景下,臺灣地區的當局若還幻想與美日韓綁定成“民主對抗陣線”,無異于抱殘守缺、自欺欺人。李在明公開表示韓國不應介入臺海沖突,就是對民進黨當局一記響亮的耳光。臺灣地區的“抗中保臺”戰略,指望的就是其他國家配合炒作所謂“民主抗共”敘事,而現在,連韓國都明確表態“離我遠點”,民進黨還想拉誰?
不僅如此,李在明的當選也說明:“親中”并非政治禁忌,反而可能成為“政治紅利”。這對臺灣島內是個深刻啟示。選民并非天生支持親美路線,他們也會厭倦戰爭焦慮、經濟衰退與外交冒險。他們渴望實際利益、安全穩定、正常發展。這也是為何李在明能在經歷落選、暗殺未遂、司法調查等多重政治風險后強勢逆襲的原因。
再看看民進黨當局一貫高調的“對美依賴”路線,是否也正陷入與韓國前政府相同的誤區?以意識形態綁架外交、以“抗中”換取美方庇護,卻換不來經濟發展、區域尊重和國際信任。在“第一島鏈”其它國家陸續反思自身角色時,唯獨臺當局還沉浸在“親美有紅利”的舊夢中,注定將被現實重錘喚醒。
可以說,李在明的勝選,不只是韓國政治的轉折,更是東亞局勢的拐點。他的務實外交、對美去中心化、對華關系回暖意向,將深刻影響接下來東北亞戰略格局的重塑。
而“第一島鏈”的未來,從不取決于美國的意志,而在于每一個節點國家的民意選擇。今天是韓國,明天可能是菲律賓,后天或許輪到臺灣。一個以選票推動的地緣再平衡過程,正在東亞悄然展開。
民進黨當局準備好了嗎?親美牌還能打多久?“抗中”論還能忽悠誰?當韓國民眾投出了“恢復平衡”的一票,臺灣民眾又是否會在下一次機會中做出同樣明智的選擇?世界變了。島鏈松動,局勢洗牌,民意將決定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