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涌現出一批以AI動畫講解養生知識的視頻博主。他們用卡通形象解讀《黃帝內經》、演示“祛濕健脾妙招”,短短3個月粉絲量突破10萬,單條視頻點贊量可達數十萬。這一現象引發廣泛關注:AI養生博主真的能賺到錢嗎?其背后是內容創新還是流量泡沫?記者結合行業調查與從業者訪談,試圖揭開真相。
一、流量暴漲:天時地利的技術紅利
內容形式革新
AI視頻解決了傳統養生內容的痛點:圖文枯燥、真人出鏡說教感強,而專業動畫制作成本高昂。如今,通過AI工具,博主可在幾分鐘內生成動態插畫視頻,將“脾虛調理”“煲湯配方”等知識可視化,趣味性大幅提升。例如爆款視頻《煲湯放什么好?》用食材擬人化口訣,30秒傳遞10種搭配技巧,完播率超70%。
健康焦慮催化需求
養生受眾正從40+人群擴展至25-35歲青年群體。經濟壓力、亞健康狀態催生“養生年輕化”,而自媒體渲染的“氣血不足”“濕氣重”等概念進一步放大焦慮。AI視頻以《黃帝內經》等傳統醫學為背書,以“科學感”滿足用戶對權威解釋的渴求。
算法偏愛快節奏內容
平臺算法對“短平快”內容傾斜明顯。AI養生視頻普遍時長30秒內,信息密度高、節奏強,極易突破流量池。例如某賬號通過“鉤子開頭+順口溜式文案”模板,兩周漲粉2萬。
二、變現真相:流量難掩商業短板
盡管粉絲增長迅猛,但變現能力卻參差不齊。目前主流方式有三類:
私域引流賣貨
將粉絲導入微信社群,銷售艾灸儀、養生茶等產品。但因缺乏真人信任背書,轉化率普遍低于真人博主。
平臺帶貨賺傭金
通過“小清單”帶貨養生食材、工具,但單條視頻傭金多在500-2000元間。由于視頻缺少實物展示,用戶收藏多而購買少。
售賣AI課程“割韭菜”
這是最賺錢的路徑。部分博主起號后迅速推出“AI視頻制作課”“自媒體陪跑營”,單價9.9-199元,再以私域轉化高價課程(如6980元陪跑服務)。某課程宣稱“3個月從200粉漲到7萬”,吸引大量新手入場。
矛盾點浮出水面:
平臺監管收緊:小紅書6月發布《整治AI技術濫用公告》,嚴查無資質的健康建議,部分視頻因違規被限流。
用戶信任缺失:AI生成的卡通形象無法建立真實人設,粉絲黏性低。某2.2萬粉賬號兩周掉粉率達15%。
商業價值有限:廣告主更傾向真人博主。“品牌需要真實種草,AI賬號連‘臉’都沒有,怎么說服消費者?”某MCN商務坦言。
三、行業警示:短期套利還是長期創業?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多數AI養生賬號實為“流量套利”:
生命周期短暫:同類內容泛濫導致同質化,用戶新鮮感消退后流量銳減。預測,此類賬號活躍周期通常不超過1年。
變現效率低下:對比真人博主,10萬粉AI賬號月均變現難超萬元。而B站同等粉絲量級的真人UP主,僅平臺激勵金即可達5萬元/年。
合規風險高企:養生內容涉及健康指導,需專業資質支撐。某中醫專家警告:“AI簡化醫學知識可能誤導大眾,如‘當歸羊肉湯’并非適合所有體質。”
四、未來出路:AI應成工具而非主角
若想打破困局,需回歸內容本質:
真人+AI結合:真人出鏡建立信任,AI動畫輔助知識演示。例如講解“穴位按摩”時,用AI動態圖展示手法,真人補充注意事項。
深耕內容資產:將視頻按“體質調理”“季節養生”等標簽結構化,形成知識庫,后續開發付費課程或書籍。
私域精細化運營:通過AI顧問(如RAG技術+問答接口)解答粉絲問題,篩選高凈值用戶。
結語
AI技術降低了內容創作門檻,但流量狂歡背后,養生賽道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專業性與信任感。某10萬粉博主向記者透露:“3個月賺到的錢,70%來自賣課,真正靠內容變現的不足30%。” 這場“造富神話”中,多數人將成為匆匆過客,而能存活下來的,必是那些將AI視為效率工具、而非流量密碼的長期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