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慘淡,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走進電影院了,尤其年輕人。
這種蕭條的市場現狀,不僅國內如此,好萊塢也不例外。
高盛近日發布“2025年5月北美電影行業票房數據追蹤報告”顯示,北美票房在2025年前5個月同比大幅增長26%,但仍顯著低于疫情前水平。
前段時間播出的美劇《制片廠》(The Studio,又譯為“片廠風云”),某種程度上就是好萊塢所有從業者針對好萊塢電影危機的一次批評與自我批評。
劇集甚至專門用第8集《金球獎》的情節特別進行了點題。
劇集中,金球獎主持人對著參加頒獎禮的明星們調侃道:“好像如果我不買票,整個產業鏈就會崩潰。每個預告片都像一次眾籌,尤其是成本高的電影,比如《阿凡達》,就像是在為全好萊塢做眾籌。如果《阿凡達》沒成功,我們就會全體失業了。我不管你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它耗資3億美元,他們需要我們。別因為喜歡《阿凡達3》去買票,要因為你們熱愛電影去買票。”
當然,《制片廠》沒能揭露好萊塢電影的所有問題,也沒能指出好萊塢電影的出路,但至少它傳遞了好萊塢面對電影行業危機的整體態度與行業反思。
這樣的反思,在國內,是沒有的。
不過,知乎上有人提出了一個類似問題:電影的出路在哪里?
我覺得,作為觀眾,我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但私以為,最該好好思考并解答這個問題的是電影行業的從業者。
首先,最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的是那些試圖通過電影賺錢盈利的資本們。
對他們而言,電影不過是商品,就像奈飛CEO Ted Sarandos在《制片廠》中說的一樣,他們這種高管只是管賬的。
那么要回答一件商品的出路在哪里就簡單多了。因為商品天然是需要交易的。
賣家想讓買家買單,那賣家的商品,至少要具備以下兩個屬性中的一種:要么具有價值、要么能滿足買家的需要。而這兩個屬性映射到電影中,我覺得可以用叫好和叫座來對應。
那些有價值的電影,必須是能贏得普遍的好口碑或者觀眾叫好的;那些能夠叫座的電影必然要有好票房做支撐的。
至于叫好或叫座的電影有哪些,資本總能找人給盤點出來吧。我就不費勁兒舉例了。
其次,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的是導演、編劇、演員、監制、制片、服化道等電影行業從業者們。
如果每個人都能各司其職,不斷精進自己的手藝,我想一部電影再差也差不到哪里。
他們最該做的不是天天怎么想著混圈兒、商業互吹、熱搜營銷、撕番排位,而是應該去尊重電影這個藝術形式,去打磨自己的手藝,去共同創作對得起職業、對得起觀眾的電影票、對得起光環的作品。
反之,把一部電影分上下兩部,用史無前例的方式,弄23個主演,并不會讓它變得更好。
當然,現如今,明明電影市場異常慘淡,還爛片頻出的背后,少不了一些觀眾的貢獻。因為有些觀眾確實是會為了自己喜歡的藝人、偶像參演的影片,做出各種感天動地的努力。
如果導演毫無追求,只想迎合資本圈錢;編劇為了生存,只好迎合甲方需求;演員們業務拉垮,但搞搞營銷、賣賣人設、撕撕番位……一幫人胡亂搗鼓出一部電影就能上映,上映后還有粉絲積極買單,那他們還有什么必要去做出改變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