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
習近平總書記
在河南省洛陽市考察調研
來到有1500多年歷史的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
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6月14日
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一起來看洛陽法院
如何以法治的力量
守護文化與自然遺產瑰寶
胸懷國之大者,充分認識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重要性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法院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充分運用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審判職能,堅持嚴格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守正創新,筑牢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司法保障,在推動洛陽文物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擔當。
發揮審判職能,依法審理各類涉文物案件
洛陽法院始終堅持全鏈條、全方位打擊涉文物違法及犯罪活動,全面保障國家及人民群眾利益。
近三年來,洛陽法院依法審理涉文物刑事案件77件,追究210名被告人刑事責任,判處罰金近700萬元,追回文物約2000件;堅持“修復優先、損害擔責”,審理文物保護民事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7件,判決違法行為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18萬余元;依法監督支持文物行政執法機關履行文物監督保護職責。
其中,洛陽中院2023年審理的洛陽市人民檢察院訴李某某、張某文物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被錄制為中央電視臺專題節目《法治的精神—保護文物 傳承文化》。
強化協同配合,織密織牢文物安全防護網
2023年5月,洛陽中院在洛陽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掛牌成立全省首個黃河文化司法保護基地,通過“執法+司法+基地”模式,綜合運用行政監督預防、司法定分止爭、基地宣教警示功能,實現法治力量對黃河文化的全面、集中、精準護航。
聯合洛陽市檢察院、洛陽市文物局出臺《關于建立文物保護協作機制的意見》,推進法院審判、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的有效銜接,提升文物、文化保護工作實效,筑牢新時代文物、文化保護的法治屏障。
重視調查研究,注重文物審判司法能力提升
高度重視文物領域問題發現和研究,積極探索公益訴訟新領域,積極參與論文、調研及案例撰寫工作。編寫上報的《張某杰、王某濤過失損毀文物案》入選最高法院發布的《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撰寫的論文《能動司法視閾下非法修復可移動文物的司法救濟路徑探索》榮獲河南省法學會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創新普法宣傳,增強公眾保護文物的法治意識
洛陽法院積極參與最高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守護者說》、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系列普法節目《庭長說》、黃河流域九省區大型全媒體直播《行走萬里黃河 報道法治中國》的錄制,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案說法,營造全社會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
洛陽法院將進一步延伸司法審判職能作用
全面推動司法審判、文物保護理論
與實踐的深度結合
積極發揮洛陽歷史文化名城優勢
為保護黃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和堅定文化自信
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供 稿:洛陽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