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gent 崛起:2025年的科技新共識
2025年,全球AI產業迎來關鍵轉折點——繼大模型之后, AI Agent(智能體) 成為科技巨頭與創業公司競逐的新風口。從年初DeepSeek的驚艷亮相,到GPT-4o、Claude 3.5的迭代升級,AI能力的邊界不斷被突破。但真正引發產業地震的,是Manus、Devin等Agent產品的爆發——它們標志著AI從被動“工具”轉向主動“同事”,能自主規劃任務、調用工具并異步交付成果,徹底重構人機協作模式。
據行業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AI Agent市場規模已達1473億元,2028年有望突破3.3萬億元。這一增長背后,是Agent對高價值服務業的效率顛覆:例如醫療領域AI護士成本僅為人類護士的1/4,編程領域可提升開發者效率10倍以上。
二、本質之爭:Agent是“同事”還是“工具”?
當前行業的核心爭議在于Agent的定位:
“工具派” 認為Agent本質是自動化流程的升級。例如字節跳動火山引擎發布的豆包大模型1.6,將Agent定義為“任務執行引擎”,通過標準化協議(如MCP、A2A)降低調用門檻。
“同事派” 則強調關系屬性。拾象科技創始人李廣密指出:“當AI具備記憶、上下文感知和異步協作能力時,人不再與工具互動,而是與一個‘數字員工’建立信任關系。”例如阿里的Qwen-Agent可記錄用戶瀏覽行為,像助手一樣預判需求。
矛盾點在于商業化落地:盡管C端產品密集涌現(如自動化訂票、寫PPT的Agent),但多數陷入“用老需求套新技術”的陷阱。真正跑通用戶價值閉環的項目不足10%。
三、創業機會:垂直場景、基礎設施與新交互
面對巨頭環伺(OpenAI、谷歌、阿里),創業公司的機會集中在三類方向:
垂直場景深耕
編程領域Cursor從Copilot(代碼補全)起步,逐步進化至異步重構代碼的Agent,用戶留存率超40%。
醫療領域Hippocratic AI以“按結果付費”模式提供AI護士服務,成功率為核心指標。
關鍵壁壘:行業數據與工作流理解。例如金融Agent需無縫接入風控系統,而非通用聊天。
底層Infra藍海
Agent依賴四大組件:安全環境(如E2B的虛擬機)、瀏覽器(如Browserbase)、記憶系統(如MemGPT)、工具平臺(如“大眾點評式”工具庫)。這些模塊缺口構成300億美元級市場。
交互范式革命
超越文本輸入的新交互成為突破口:
異步協作:如Minus AI的“白盒模式”,用戶可實時監督Agent在虛擬環境中的操作。
多Agent協同:知乎團隊推出的Teamo支持多個Agent分工協作,像“項目組”一樣完成復雜任務。
四、挑戰與風險:冷峻的現實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三大挑戰:
技術可靠性:10步任務若單步成功率90%,整體成功率僅35%。
商業模式試錯:按結果付費需極高完成率,而按Agent數量付費可能淪為“偽需求”。
倫理與合規:Agent若執行錯誤導致損失,責任歸屬尚無法律框架。李廣密提出的“Agent勞動合同”“智能合約”仍是設想。
近期,階躍星辰停止C端陪伴應用“冒泡鴨”的投入,昆侖萬維收縮部分Agent項目,印證了市場降溫的信號。
五、未來已來:重構數字勞動力市場
當Agent規模化部署,生產關系將被重塑:
企業層面:天潤融通推行“業務專家+AI員工”模式,人類轉型為管理者,Agent承擔執行。
社會層面:華泰證券指出,Agent創造的GDP將等效于其替代的人力成本總和,白領工作流面臨重組。
結語
AI Agent的終極命題,是回答“人如何與AI共生”。正如拾象科技所預言:“未來90%的標準化任務由Agent完成,人類專注創造與決策。” 無論定位是“工具”還是“同事”,這場生產力革命已按下加速鍵——它要求技術攻堅、商業理性與倫理探索并行,而贏家將是那些真正理解“人機關系本質”的破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