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曾被寄予厚望的“AI應用元年”已行至年中。從ChatGPT點燃全球熱情,到國內Agent平臺井噴式涌現,再到如今市場逐漸分化——部分產品用戶流失、聲量減弱,而另一些則悄然扎根日常場景。這場始于技術狂潮的競賽,正迎來理性沉淀的關鍵轉折點。
一、熱潮退去:從“萬物皆AI”到用戶留存挑戰
2023年至2024年,AI應用以“顛覆者”姿態席卷全球。ChatGPT月活突破3億,微軟Copilot重塑辦公流程,國內“豆包”月活達1.18億,WPS AI付費用戶超200萬,印證了B端與C端的雙重爆發。然而,2025年的市場數據揭示另一面:大量跟風上線的AI應用陷入“高下載、低留存”困境。
Agent平臺的“理想與現實” :2025年初,Deep Research、Manus、扣子空間等智能體平臺密集上線,試圖復制ChatGPT的成功。但用戶反饋顯示,多數產品仍局限于簡單問答,復雜任務中錯誤頻出,難以替代專業工具。易觀分析報告指出,當前70%的AI原生應用用戶活躍度不足三月,功能同質化是主因。
技術瓶頸顯露:多模態生成、長程推理等能力尚未突破。例如,盡管Sora引爆視頻生成賽道,但國內同類產品“拍我AI”仍面臨內容邏輯混亂、版權爭議等問題。
二、幸存者地圖:誰在穿越周期?
當泡沫褪去,真正滿足剛需的應用開始顯現韌性:
效率工具:從“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WPS AI通過深度集成文檔處理、數據分析功能,付費用戶滲透率超5%,2025年預計突破加速臨界點。企業級Agent在特定場景扎根:豐田利用生成AI優化供應鏈,三菱UFJ銀行部署AI代理處理風險評估,節省40%人力成本。
垂直內容創作:AI+IP的破圈嘗試即夢AI月活超3000萬,其核心優勢在于綁定影視IP開發。中國首部AIGC改編短劇《太陽墜落之時》播放量破億,驗證“技術+故事”的協同潛力。
硬科技耦合:AI走出屏幕具身智能、世界模型成為新焦點。2025智源大會上,機器人通過多模態學習自主執行家庭服務任務,預示AI從虛擬向物理世界延伸。固態電池研發中,AI將材料發現周期縮短90%,寧德時代等企業加速技術落地。
三、中場反思:行業向何處去?
當前AI產業呈現三大矛盾與趨勢:
集中化與生態危機
頭部企業壟斷加劇:OpenAI、谷歌及國內大廠占據70%基礎設施份額,初創公司依賴巨頭模型接口,創新空間受擠壓。政策層面,多國醞釀反壟斷法案,試圖平衡技術普惠性。
從“技術炫技”到“用戶價值”
啟明創投周志峰指出:“2025年是AI應用落地驗證年。成本優化(如推理效率提升10倍)與場景深挖(如醫療、教育)將成為分水嶺”。例如,AI新藥研發企業晶泰科技縮短臨床前周期至6個月,吸引資本持續加注。
長期主義回歸
36氪在《始于熱潮,歸于沉寂》中強調:行業進入“沉淀期”,玩家正重構用戶信任鏈條。例如,豆包上線“事實核查”功能,Manus引入人類專家協同審核機制,以解決幻覺問題。
2025下半場的突圍方向
超級應用孵化:多模態融合的“All-in-One”平臺或成主流。谷歌DeepMind試點Project Astra,整合搜索、創作、日程管理,國內廠商緊隨布局。
政策與倫理護航:歐盟《AI法案》正式生效,中國推出AIGC內容標識標準,推動建立行業信任基線。
具身智能商業化:特斯拉Optimus量產在即,清潔、護理機器人將開啟千億市場。
結語
2025年并非AI應用的終局,而是一次中場哨響。當資本熱潮降溫,技術回歸真實需求,那些深耕場景、敬畏邊界的玩家,正悄然書寫下一章——正如OpenAI研究員Jason Wei所言:“AI的瘋狂不在于顛覆世界,而在于如何成為人類能力的延伸。” 這場理性沉淀后的進化,或許才是真正革命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