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超這陣風,真有點把人看懵了——一場普通的省級城市聯賽,硬是靠全業余陣容,打出了堪比職業聯賽的上座率和網絡熱度,初三體育生和40歲老炮一起混在同一個賽場,誰能想到,這樣的草根聯賽還能掀起一波全民圍觀的“破圈浪潮,問題來了,這種現象到底是偶然還是足球土壤的必然結果,是曇花一現的流量狂歡,還是中國足球草根力量的真實崛起,值不值得我們高看一眼
先看主角們的身份——鹽城隊的花志成,大學一年級,踢完比賽被球迷圍得水泄不通,社交媒體粉絲翻倍,家長在看臺上看自家娃被喊“大球星,那種自豪勁兒,估計比考上985還管用,另一頭,鎮江隊的最小隊員才16歲,初三在讀,場上飛奔不怵大哥,真是“少年當立,但別以為這就是青春限定福利,蘇州隊的王飛,1986年出生的“新晉奶爸兼建筑公司合伙人,40歲還能打滿90分鐘中衛,體能和自律讓不少年輕人都得點贊回懟,甚至還有燒烤店老板繩晟,大學才轉專業踢球,沒吃過系統青訓,靠自學和“偷師混進首發,現實版“哪怕沒走職業路,也能站上舞臺,你說巧不巧,職業球員夢和生活壓力居然能在同一個更衣室里和平共處
數據也給面子,第一輪場均7745人,第三輪場均直沖15000,單場破3萬大關,直接“對噴一眾職業聯賽,能把“超字貼在自己頭上,說明不光是自嗨,是真拉動了城市活力和球迷熱情,現場氛圍熱烈到讓繩晟“起雞皮疙瘩,這不是官腔式的“全民健身,而是真有人為這事投入時間、金錢和情感,哪怕隊伍里有“飲水機管理員,人家也自信能在場上當“定海神針,這股干勁,多少有點像當年街頭籃球、民間乒乓“擺爛逆襲主場的氣質
但冷靜來看,“蘇超火爆背后其實藏著不少問題,首先它不是職業聯賽,組委會明說了,現在沒想和職業體系接軌,選手大多來自各行各業——大學生、個體戶、公司合伙人、燒烤攤老板、退役球員,年齡跨度24年,平均24歲,最大40歲,最小16歲,能說這就是中國足球選材的理想樣本嗎,恐怕也未必,畢竟缺乏系統青訓和職業通道,想靠一兩場高光切入職業聯賽,難度還是不小,現實里,能被職業隊看中的鳳毛麟角,大多數人還是為愛發電
但也不能全盤否定,“蘇超這種模式,正好補上了職業聯賽之外的那一塊空白——門檻低、參與廣,觀眾和選手都是自家人,比賽體驗“親民到極致,別說小學生,連家長都能現場感受到那股“為家鄉拼一把的熱烈,輿論場里,網友樂于點贊自家地頭的球員,哪怕技術動作稚嫩,拼勁和情感是真實的,甚至有種土味版的“足球偶像養成,一場比賽能讓高中生球員收獲兩球、粉絲漲一波,這種成就感和歸屬感,職業聯賽未必給得了
再往深里說,教育界、體育界這幾年都在琢磨怎么讓青少年踢球——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真讓更多孩子走進球場,“蘇超這種模式,剛好給了普通人一個舞臺,南京體育學院的周霏霏老師說得好,踢過“蘇超的學生,半年成長得像換了個人,既自信又懂事,還會在私下“對噴球技,氛圍一旦起來,足球成為生活一部分,職業路走不走得通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至少,草根球員也有高光時刻,哪怕只是一次進球后的全場歡呼
但問題也有,職業轉化率低、訓練水平參差不齊、聯賽持續性和商業化難題都擺在那,像蘇州隊這樣一周五訓,已經接近“脫產強度,但目前更多還靠熱情和情懷支撐,長久下去,能不能保持這股勁頭,或者說,下一屆還能不能聚起這么多有故事、有情懷的球員,其實是個問號,另外,賽事如果始終和職業體系隔離,那些有潛力的少年,能不能真正走上更高平臺,難說沒有遺憾
當然,換個角度,江蘇的“蘇超火了,未來是不是會有“魯超“豫超甚至“廣超,大面積推廣這種草根賽事,未必不是中國足球的另一條路,也許職業聯賽的商業化沒照顧到的人群,可以在這里找到歸宿,能不能復制成功,還是要看地方熱情、政策支持和球迷氛圍,畢竟,一項運動能不能長久,光靠一波流量肯定不夠,拼的還是“底盤
收個尾吧,“蘇超這個現象,既是草根逆襲、也是足球歸鄉,既有短暫的熱鬧,也有現實的掣肘,能不能成為中國足球的“第三極,還得看后續有沒有更多“花志成“王飛“繩晟涌現,能不能讓熱愛和專業真正接上軌,讓更多人敢于“擺爛“對噴也敢于追夢,畢竟,沒有草根的土壤,職業足球也只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