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后,各國不斷強化軍工研發和生產能力。尤其是美蘇冷戰開啟后,地球上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概率大大增加,為此新中國十分重視軍工科技,在50年代初在東北哈爾濱成立了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人們簡稱這所學院為“哈軍工”,它承載了新中國軍工現代化的最初夢想。
然而令人想不到是,在特殊時期這所學校被拆分了,當周總理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惋惜,心痛的問:“太可惜了,還能不能恢復?”
哈軍工究竟經歷了什么呢?
事情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當時國家正處于經濟建設關鍵時期。但經濟建設和打仗不同,打仗可以不在乎一時勝負。但經濟建設一旦走錯路,會影響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人生。所以對于究竟該走哪條路,高層內部有一些不同意見,最終因為這些分歧,引發了新的問題。1960年9月,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林彪公開批評總政治部的政治工作方向有問題,提出了“四個第一”要求,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思想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該要求提出后,標志著反“右傾”成為了政治新任務。
由于政治掛帥的原因,一旦有了該要求,各行各業都必須執行,這自然也包括各大院校。當時擔任“哈軍工”政委的謝有法開完會后,內心十分忐忑,認為學院既要貫徹精神,同時也不能破壞教學工作,不能影響為國家培養軍工科技人才。所以在學校會議上,他傳達了相關精神,強調教學依然是學院的中心工作,關鍵的方面不能耽誤,政治工作要深入到教學第一線。號召學生們業余時間必須抽時間學習毛主席的著作,但教學計劃暫不調整。
林彪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不滿,在他看來,學習科學技術應該放到第二位,學習毛主席的著作,把握政治方向才是第一位。于是他開始針對“哈軍工”等軍工科研單位。1964年,總政治部在長沙召開了會議,會上直接點了“哈軍工”的名字,批評學校把“四個第一”執行成“四個第二”,要求學校加大力度“整風”。結果造成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無法開展,這種情況直到1965年8月才結束。
然而即便如此,林彪依然覺得整治不到位,還可以再進一步,再拔高一些站位,于是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哈軍工既然歸國防科委領導,那么也應該和其他幾個科研單位一樣,集體轉業脫軍裝。他的這個想法并不是隨便說的,因為在1964年的時候,原本屬于國防科委序列的幾個研究院就已經集體轉業,不屬于軍隊了。
但哈軍工畢竟和軍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高層對此有分歧,事情并未第一時間決定。時間到了1965年9月,軍委最終決定讓哈軍工脫離軍隊序列,正式脫下軍裝。對此,路揚在學院會議上傳達了上級精神:穿軍裝是革命,不穿軍裝也是革命。需要就穿,不需要就脫,其他的道理不要講。”但其實學院的領導們都心知肚明,學院一直是按照軍人的標準去培養人才,這有利于軍工人才和部隊的結合。因此學院領導寫信給毛主席、周總理反映情況,但送上去的信件都沒有任何回應。
但此事哈軍工尚未解體,時間到了1969年3月,中蘇兩國在珍寶島發生了沖突,百萬蘇軍來到中國邊境,局勢十分緊張。為了避免東北出問題,軍委決定讓哈軍工離開東北,向內地遷移。到了1970年1月,國防科委派人進駐“哈軍工”,落實相關政策,在這個過程中,“哈軍工”正式解體,主體部分遷到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對于此事,周總理并不知情。1971年林彪墜機后,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同負責人造衛星項目的張祥根交流時,才得知了此事,當時就感到十分震驚。
于是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得知是被林彪分掉后,周恩來感慨的說:“就這樣拆散,太可惜!還能不能恢復?恢復要多長時間?”一年后,周總理又提及此事,但已經無力回天。時間來到1978年6月,情況這才發生了變化,中央決定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并加入軍隊序列。這所學校才重新回到了部隊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