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abubu現象:從Z世代狂歡到老年情感缺口的映射
近期,泡泡瑪特旗下IP Labubu席卷全球,其標志性的"丑萌"形象和盲盒玩法引發消費狂潮。財報數據顯示,Labubu的擁躉中31%為30歲以上成年人,他們通過收藏玩偶緩解壓力,形成"kidult"(成年兒童化)消費文化。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情感投射能釋放多巴胺,滿足現代人對"可控童真"的需求。然而,當年輕人沉浸于情緒消費時,《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群體: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其中42%的城市老人長期處于"情感饑餓"狀態,空巢老人日均獨處時間超6小時。
Labubu的爆火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情緒供給的斷層——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被資本精準捕捉,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卻鮮被關注。
二、"老小孩"的困境:無處安放的玩心
在Z世代為盲盒徹夜排隊時,老年人的娛樂選擇卻極為有限。視頻博主記錄的真實場景令人動容:一位英國老太拆開Labubu盲盒后興奮高呼"寶貝",并親吻玩偶;另一位澳洲"老baby"在70歲生日收到Labubi玩偶時淚灑現場。這些畫面印證了研究結論:新一代老年人經歷過改革開放,學歷、收入更高,對情緒價值的消費意愿強烈。
然而,當前市面上的老年玩具不足整體玩具市場的1%。市面上的產品多聚焦基礎健身器械,缺乏情感交互設計。老年心理學專家指出:"老人與兒童同樣需要'玩伴',但社會常將老年娛樂等同于'廣場舞',忽視了精神層面的深度需求。"
三、千億藍海:老年玩具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盡管潛力巨大,老年玩具產業仍面臨三重困局:
產品設計錯位:多數企業簡單復制兒童玩具,未考慮老年人身體機能(如關節靈活性下降、視力衰退)和懷舊情結;
社交場景缺失:比起單獨玩耍,老人更需要社群互動。社區迷你保齡球賽、益智桌游會等場景比單純售賣商品更能激發參與熱情;
認知偏差制約:社會普遍認為"玩具有年齡羞恥",導致需求被壓抑。北京老年社群調研顯示,68%的老人渴望棋牌、手作類玩具,但僅12%主動購買。
政策層面已有突破。2024年淘寶新增"老年玩具"類目,AI互動玩具(如語音陪伴機器人)銷量年增300%。企業如米米智康通過構建"老有所玩"社群空間,將玩具與社交結合,延長使用周期并提升粘性。
四、破局之道:從商品到情感生態的構建
業內專家提出關鍵路徑:
產品創新:結合地域文化開發懷舊玩具(如北方"冰尜"、南方毽子),植入適老科技(語音交互、防滑設計);
場景革命:在社區嵌入"代際游戲站",鼓勵祖孫共玩Labubu類盲盒,既激活家庭互動,又消解年齡偏見;
輿論引導:央視近期發起"老頑童計劃",通過短視頻展示老人玩魔方、拼模型的場景,重塑社會認知。
五、Labubu的啟示:情緒消費無齡化時代來臨
Labubu的走紅本質是情緒經濟的勝利。其設計精準抓住人類"護崽心理"——大眼、毛絨觸感激發保護欲,而"壞笑"表情賦予叛逆期般的情緒共鳴。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于老年市場:上海試點"記憶玩具盒",內置老照片拼圖、方言謎語,讓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重拾記憶,復購率達85%。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反思頗具深意:"1467億市值不是終點。當3億老人開始為快樂買單,才是真正的藍海。"
結語:銀發經濟的核心是"人"的價值
Labubu的天價炒作終會退潮(注:某限量款曾被炒至108萬),但它揭示的趨勢不可逆——消費正從功能滿足轉向情感認同。截至2025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突破7萬億,其中情緒消費占比不足5%。讓老人從"被贍養者"變為"情緒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玩具設計,更是對整個社會年齡偏見的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