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是少年第一次面向社會的自我書寫,卻成了自媒體流量游戲里的商品。”
當“第二次高考”變成“短視頻大賽”
每年六月,分數剛出,手機里就彈出無數“志愿指導”視頻:
標題一定危言聳聽——“這三個專業十年無出路”“95%家長都后悔報了它”;
封面一定色彩炸裂——紅黑對比、感嘆號拉滿;
劇情一定抓馬——自稱資深規劃師、現場連線哭訴案例。
他們不在乎信息是否準確,因為算法只獎勵停留時長。越恐怖的結論,越高的完播率。你越害怕、越轉發,他們就越賺錢。
算法的邏輯:沒有對錯,只有熱度
- 情緒即流量。認真分析就業數據≤10 秒就被滑走;一句“選錯專業毀一生”卻能鎖住觀眾 30 秒。
- 焦慮即商機。當你被“毀一生”的恐嚇擊中,付費咨詢、志愿卡、VIP填報服務立刻推到你面前,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 快速即閉環。視頻—焦慮—付費——所有環節都在同一個 App 內完成,轉化率高到可怕。
在這種商業閉環里,你不是學生,而是“流量指標”;你的人生規劃,成了主播的 GMV。
人生的主線:平淡比“驚喜”更真實
先回到常識:
- 專業 ≠ 命運。統計顯示,不少人在畢業 5 年后已跨行到與本科專業無關的崗位。能力、機遇與持續學習,遠比初始專業決定走向。
- 大學 ≠ 天花板。雙非院校同樣孕育行業精英,名校也有人碌碌無為。決定差異的,是后續投入與視野。
- 選擇 ≠ 定格。填志愿是階段節點,不是終局。可轉專業、可考研、可就業再深造,路徑遠比某條短視頻說的寬廣。
平平淡淡的努力、堅持與自我修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成長曲線。這些普通故事不夠“炸裂”,卻能真正改變人生。
如何給自己“降噪”
- 關掉推送,留白 24 小時
負面情緒在時間里自然沉降。先別急著點“必看”視頻,給思考留空間。 - 翻閱權威信息
教育部陽光高考、各省考試院官網、學校招生簡章,才是第一手數據。行業報告、校友訪談,用來驗證就業走向。 - 畫三張表格
- 興趣與擅長:寫下喜好、優勢和厭惡點;
- 專業信息:匹配未來崗位、培養方案;
- 現實條件:分數、家庭經濟、城市偏好。
三表對照,比任何“十分鐘選志愿大法”都靠譜。 - 咨詢有限度
老師、學長能給經驗,但決定權必須回到自己。凡是“一口價保上岸”的服務,先問一句:“他能為我的后路負責嗎?
給家長的話
別急著把孩子的志愿變成家庭 KPI。真正的陪伴,是一起分析選項,而不是用“我花錢你聽話”填補不可知的未來。給予他們信任,也是在為他們日后獨立決策鋪路。
自媒體的鏡頭里,志愿填報像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現實里,它更像一條并不華麗卻通往遠處的公路。驚喜不常有,流量不能騙。
把注意力從炫目的標題抽離,回到平靜的書桌——那里有你的興趣清單、專業培養方案,還有一個愿意為未來負責的自己。
愿你填下的每一個志愿,都是認真思考后的簽名,而不是被算法牽著手的“即興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