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馬英九在出席敦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時,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震撼,在演講時,興奮不已的這位75歲老人,也不再按稿子念了,直接脫口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那就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沒想到,此言一出,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到底是啥意思?
這次馬英九帶領大九學堂的學子們來大陸,是為參加廈門第十七屆海峽論壇而來的,也是兩年多的時間內,馬英九第四次來大陸。去年還受到了我們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前三次馬英九只談和平不談統一。
這次馬英九終于說出了“統一”這兩個字。但是他在統一的前面又加了4個字,即“和平民主”,與大陸經常談的和平統一多了兩個字“民主”,也正是因為“民主”這兩個字,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關于什么是和平,什么是民主?馬英九這次是這樣解釋的,“所謂和平,就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間接的武力威脅,民主就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
關于和平,馬英九的主張和解釋與大陸是一致的,大陸網友沒有異議,因為和平統一不僅是大陸的首選,更是大陸的不懈追求。
現在最大的爭議就是“民主”,既“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這句話大陸很多網友都理解錯了,曲解了馬英九的意思。
很多網友認為,“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是尊重臺灣人民是否愿意統一的意愿。就目前島內的形勢來看,絕大部分人不愿意統一。因此,有網友擔心,如果臺灣人民不愿意統一,那兩岸就永遠統一不了了嗎?為什么不問問大陸十四億人民愿不愿統一呢?
因此大陸網友便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那就是,馬英九所講的民主統一是無法實現的,就是在拖延時間,不是真想統一,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論”不是首次提出,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馬英九在公開場合至少提了三次,分別是在德國、馬來西亞和泰國,在大陸是首次提出。
首先我們應該對馬英九提出“統一”的構想給予充分的肯定,在統一前面,無論加了怎樣的修飾定語,但統一是目的、是中心詞,是我們共同奮斗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朝著統一的方向前行,兩岸就是相向而行,就行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面對島內復雜的政治形勢,馬英九能說出統一這兩個字,真的需要勇氣,真的已經很不錯了,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在馬英九講統一的時候,對岸的賴清德也在進行“團結十講”,仍在叫囂“臺灣當然是國家,臺灣不屬于中國”,真是冰火兩重天。這次馬英九回島后,還不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處罰呢?
其次,我重點談談馬英九的民主,即“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馬英九對兩岸統一的構想曾經這樣論述過,“統一是目的,統一的手段要和平,統一的過程要民主,兩岸要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達成統一的共識”。
大家注意,馬英九講的民主是過程,不是統一不統一的問題,而是如何統一的問題。再直白一點講,就是統一后的大中國要如何治理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征得臺灣人民的同意。
馬英九站在臺灣的角度,與大陸協商兩岸統一的事情,作為談判的一方,他說要征得臺灣人民的同意,這話沒有太大的毛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然,大陸作為談判的另一方,大陸也可以說要征得大陸十四億人民的同意。
事實上,兩岸要達成統一的共識,最終需要征得兩岸人民的共同同意。因此,馬英九對民主的定義,如果能改成需要征得兩岸人民的同意,可能會更完整一些,看起來也會更舒服一些。希望馬英九看到后盡快修改。
馬英九的民主、友好協商原則與大陸的理念是一致的。大陸官方也多次表示,只要是奔著統一的目標去的,至于如何統一,統一后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我們都可以談。
因此,馬英九能提出統一,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至于怎么統一,兩岸可以坐下來友好協商,一次協商不成,兩次,兩次協商不成,三次,協商的過程就是在助推兩岸統一的過程。
我相信,只要兩岸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最高遵循,拋棄各自政黨的利益,最終兩岸一定會達成和平統一的共識,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感謝你的閱讀,請關注我,收看更多的精彩內容,代偉/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