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邀請國民黨老兵觀看閱兵,我們沒意見,老兵沒意見,有人卻坐不住了。
不管是閱兵儀式也好,安排國民黨老兵觀禮也罷,這些都是為了表明:
銘記歷史,牢記使命,并且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可就在大陸發出邀請之后不到24小時,臺安全部門公開表示,已將營區內所有蔣介石銅像全部移除。
賴清德這種宣布“徹底去除歷史烙印”的行為,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所圖呢?
歷史的英雄,臺灣的痛與矛盾
6月24日,大陸宣布邀請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閱兵。
回顧這段歷史,國民黨軍隊雖然與共產黨在抗日的立場上有過不同的分歧,但他們的貢獻依然不可忽視。
臺兒莊會戰、徐州會戰、常德會戰……這些關乎民族存亡的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盡管裝備簡陋,卻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殺敵,尤其是川軍、湘軍等地的兵力,一度在正面戰場上拼死抵擋日軍的進攻。
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宣布,中華民族終于擺脫了日本的鐵蹄,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光輝時刻。
這段歷史深深地刻在兩岸每個中國人心中,可是在臺灣地區的“去中國化”浪潮中,卻變得越來越模糊。
很多年輕一代的臺灣人,似乎對那場戰爭的記憶越來越淡化,民進黨宣傳的“臺獨”話語或多或少會對他們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而大陸此次的邀請,意味著臺灣的老兵們,可以在自己的晚年親眼見證如今的中國崛起,那些年少時的誓言,今天可以在現代化的武器面前得以兌現。
幾乎每一個看著大陸閱兵的人,都會忍不住思考:我們曾經為抗戰付出的血和淚,今天換來了什么?答案或許不言而喻——強大、尊嚴與和平。
可這一切對臺灣的民進黨政府來說,卻是一場“噩夢”。
民進黨一直在強調“臺獨”理念,這種邀請老兵觀禮的行為,顯然在挑戰民進黨對歷史的掌控。
為了避免兩岸關系再度走向“統一”的深層認同,賴清德等人決定從根本上“斷開”這種聯系。
拆除蔣介石像
6月25日,賴清德的政府做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愣住的決定:在臺灣拆除所有蔣介石的銅像。
這一消息讓許多人在憤怒和驚訝之中感到茫然。
為什么在歷史的背景下,民進黨要如此急于切斷與過去的聯系?
蔣介石是抗日戰爭的重要領導者,也是臺灣歷史中的“關鍵人物”,不論歷史怎么看他,這段歷史無法抹去。
即便有爭議,也無法改變他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賴清德選擇在這個時刻拆除蔣介石像,其背后不僅僅是對個別歷史人物的否定,而是對整段歷史的“去除”——徹底割斷兩岸文化、歷史和情感上的紐帶。
在民進黨眼中,蔣介石是“過時的符號”,是中國與臺灣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
而這一次拆像行動,明顯是一種針對大陸的回應,一種“政治聲明”。
他們要通過這種舉措,試圖讓島內民眾看到:臺灣已經與過去的中國決裂,未來將會有自己的路。
這種做法也并非沒有代價,對于臺灣的部分民眾來說,這樣的行為顯然過于激烈,也與歷史的認知背道而馳。
無論蔣介石的歷史功過如何,他和那些抗戰老兵一樣,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賴清德的拆像決定,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部分支持,但它深深埋下了分裂社會和歷史情感的種子。
兩岸歷史無法改變
民進黨不敢面對歷史的真相,但兩岸的歷史又是無法改變的。
臺灣的“去中國化”政策,似乎在不斷推動臺灣走向與中國的政治割裂,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正在加深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歷史隔閡。
兩岸之間的情感、歷史和文化紐帶并沒有被民進黨單方面的政治決策所摧毀。
大陸的舉措雖然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但面對臺灣的強烈反應,局勢變得越來越復雜。
閱兵邀請國民黨老兵,這不僅僅是一種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向臺灣民眾傳達一個信息——不管政治上有多么的不同,我們的歷史依然是共同的。
兩岸并非天各一方,而是在同一個文化和民族的血脈中。
賴清德在拆除蔣介石像時,似乎并未考慮到臺灣民眾對于歷史的認同感。
對于那些還記得抗日戰爭歲月的臺灣人而言,蔣介石的銅像或許是一種情感寄托,是他們心中的英雄象征。
賴清德的“拆像”行為,實際上激起了他們的憤怒與反思。
最后 小編想說
在歷史的脈絡中,兩岸永遠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
無論是蔣介石的銅像,還是抗戰老兵的紀念,都是歷史留下的印記。
這些記憶無法通過拆除銅像或“去中國化”的政治手段輕易抹去。
是繼續在民進黨政策的指引下割斷歷史,還是重新回歸兩岸共同的歷史認知,最終的答案只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