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香港碼頭一個從事煤炭搬運等重體力勞動的少年,因長期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出現咳血癥狀,剛上崗就被辭退了。
結果不曾想,正是這個身體單薄的少年,20年后將駕駛著自己改造的挖沙船,打破新加坡對香港的海沙壟斷;更不會想到,40年后,他在廣州沙面填江建起的白天鵝賓館,會成為新中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象征,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中國開放的一個符號。
這個他,便是霍英東。
1923年,霍英東香港一水上人家的舢板上出生,原籍廣東番禺。由于全家都長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稱作“舢板客”、“水流柴”,意思是無家無業的人。
1929年,霍英東7歲時,父親和兩個哥哥先后葬身在海上風暴中,母親抱著一塊船板僥幸活下來,之后再不敢住在舢板上,帶著霍英東和兩個女兒搬進了棚戶區。
而霍母雖然目不識丁,卻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霍英東也十分爭氣,成功考入香港當時著名的皇仁學院讀書。
值得一提的是,賭王何鴻燊也曾在皇仁學院讀書,且和霍英東是同班同學。霍英東曾經說,在香港的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
從皇仁學院讀至中學三年級時,為支撐起家,再加上日軍進占香港,霍英東輟學開始做苦力養家,結果第一份鏟煤工作就因為身體原因被辭退。
后來,霍英東到船塢掄大錘打過鐵,在倉庫磅過米,但都逃不過被辭退的命運。再后來霍母拿出全部積蓄開了間雜貨鋪,霍英東第一次當了老板。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后,霍英東敏銳捕捉到商機。當時香港街頭堆滿日軍遺留的廢舊物資,霍英東抵押母親的金鐲子換來100元,在二手市場倒賣零件、輪胎。
一次拍賣會上,他以20元拍下一箱美軍罐頭,打開竟是稀缺的盤尼西林。他轉手賣給診所凈賺800元——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兩年工資。
不過鮮有人知,在悄然發財之時,他還悄悄將部分利潤換成奎寧藥片,托人送往廣東東江縱隊的游擊區。
“紅色資本家”的本色從這時起便已悄然顯現。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西方對中國實施禁運。港英當局警告商人不得參與違禁貿易,霍英東卻在深夜召集心腹:“內地醫院連繃帶都不夠,我們得試試。”
他將3艘漁船改裝成運輸船,把橡膠、汽油偽裝成魚罐頭,甚至在船底暗格塞滿青霉素。
某次運輸途中遭遇英軍巡邏艇,他親自跳進船艙夾層,用身體壓住不斷滲漏的汽油桶。3年間千百次“海上運輸”,船隊從3艘擴張到17艘,利潤高達百萬港元,但他更在意的是,將更多物資搶運回內地,一天都不能耽誤。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登上了港英政府 “黑名單”,同時成為了內地最早信賴的香港商人。
而后,霍英東以百萬資本進入房地產業,憑借對香港人心理的了解,他認定香港房地產必大有發展,并首創預售樓花、分期付款的方法,獲稱“香港土地爺”,自此開啟了跨越數個時代的商業版圖構建一角。
緊接著,當同行紛紛跟風效仿之時,目光遠大的霍英東已經瞄準了淘沙業。
透過房地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建筑材料業展現出廣闊前景,霍英東預見到淘沙業必大有發展。
淘沙能填海造陸,挖深海床,又能取得建筑業所需的大量海沙,但因為淘沙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獲利又少,當時香港實業界很少人進入淘沙業。
而霍英東卻直接斥資600萬港元進口并改造挖沙船,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大大提高了淘沙效率,降低了建筑用沙成本。
在此之前,香港建筑用沙極大程度上依賴新加坡進口,每噸12港元,霍英東研發的鏈斗式挖沙船卻將成本壓至5港元,3年便打破新加坡壟斷,一舉占據了7成市場。
贏得利潤的同時,他又特意規定:“給公屋項目供沙,每噸再減1元。”
70年代,已經在香港風生水起,成為商業大亨的霍英東又默默將目光轉向了大陸。
1978年改革開放,霍英東心里非常高興,在他看來,在內地辦實業,更符合改革開放的政策,更利于我國引進外資,盡管似有風險,但他仍想帶個頭。
同年年底,他即帶著1200萬美元率先回到內地,在中山三鄉用30噸炸藥炸出6公里山路,只為建一座溫泉賓館。有人算過賬:項目前三年虧損超 500 萬,但他堅持必須通路。他說:“我雖然是一個商人,如果社會主義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國泰民安的升平盛世,我是愿意走這條路的。”
1979年,在國門初開,大批游客外商涌入廣州,但廣州當時只有招待所,沒有酒店,賓館奇缺的情況下,他又果斷選址廣州沙面這一曾作為租界的土地,投資建設白天鵝賓館。
時任廣東副省長楊尚昆為此接見了霍英東,認為是件好事,叫他去辦。
但在投資建設白天鵝賓館時,霍英東卻遇到了一個相當大的困難。
當時中國沒有完全開放,也沒有中外合作建酒店的先例,自然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有關白天鵝賓館項目的審批文件在13個部門間流轉10個月,遲遲批不下來。
了解到相關情況的楊尚昆當即提出要去看望一下葉帥。
最后,還是葉帥出馬,建議說“廣東省自己擔起來”,這樣廣東省才開始自己籌建。不過即便是在當時風氣相對開放的廣東,建造一座完全對公眾開放的高級涉外酒店,還是建國后頭一遭。
而擁有開創歷史新篇章的氣概是一回事,真正在物資緊缺、人心鎖閉的改革開放之初,興建一座國際水準的酒店,又是一回事。
白天鵝賓館辦公室主任黃抗美后來回憶起來,當時興建白天鵝賓館,所有東西都要進口,甚至連牙簽都沒有。
更麻煩的是,進口任何一點東西,都要去十幾個部門蓋一大串公章。
另外當時的軍事部門還提出,白天鵝賓館的樓頂上要建立高射炮臺,廣州方面則提出,白天鵝賓館旁邊要建一個大的職工宿舍和自行車棚。
這樣的提議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按照一開始的設想,建設白天鵝賓館主要是為了招待港澳和國外的人,讓人家住進炮臺里面,還要面對大量的自行車,這賓館還怎么開?
最后,還是葉帥托人從北京帶回口信:“第一,這個房子是蓋在我們的地方,蓋在廣州,就是我們的地方。第二,這蓋房子的錢,是從外邊拿進來的,等于是境外拿進來的,為什么不歡迎呢?”
最終,白天鵝賓館成功蓋了起來,并且免建炮臺和宿舍。
在這個過程中,霍英東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辦公室搬到廣州,每天帶著工程師修改方案,既按國際慣例辦事,又根據內地實際情況斟酌變通,終于設計建造了一座聳立在白鵝潭畔,主樓34層,附樓3層,建筑典雅堂皇,既具現代氣派,又不失民族風格,屬國際一流水平的賓館。
1983年,白天鵝賓館開業當天,霍英東更力排眾議,“四門大開”,引得3萬多市民涌入參觀,并直言:“讓大家看個夠,改革開放就是要讓老百姓親眼見。”
1984年,鄧公南下廣東,還視察了白天鵝賓館,與霍英東親切交談,直夸:“‘白天鵝’很漂亮,很好,比美國的還要好!”
白天鵝賓館之后,1987年底,霍英東又正式提出開發南沙的設想,先后投資幾十億在南沙,“不為回報,只是因為南沙具備區域優勢,有戰略意義,并希望借著南沙的開發,帶動粵湘贛三省中韶關、贛州、彬州3個貧困地區的發展,使當地老百姓早日脫貧”。
別人說:“這樣的事情,真正的生意人是不會做的。”
而霍英東則曾說:“我賺的錢,一半是機遇,一半是國家給的。”
1993年,霍英東成功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首位晉身中國領導人的香港人,且此后13年一直擔任該職。
2006年10月28日,霍英東在北京離世,享年83年,自此結束紅色愛國實業家的傳奇一生。他的靈柩由專機載送回香港。這也是老人的遺愿。而靈柩上覆蓋的五星紅旗,成為老人一生貢獻的榮耀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