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初特朗普政府正式啟動對等關稅政策以來,全球貿易格局與美國國內經濟生態正經歷著深刻變革。這項針對絕大多數進口商品的關稅政策已落地實施快三個月了,除了剛開始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動蕩外給美國帶來了什么?我們從財政和物價兩個維度分析一下。
從財政收入維度審視,關稅新政展現出立竿見影的增收效果。
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政策落地首月即創下關稅及特定消費稅174.3億美元的征收紀錄;5月的關稅收入數據更是達到了240億美元,同比激增270%;截至6月26日的6月關稅及特定消費稅已累計征收272.6億美元,月末有望突破280億美元關口。
這種三級跳式的增長曲線,印證了10%稅率設定的精妙之處:既避免高關稅引發的貿易萎縮風險,又通過適度加碼形成可觀稅基。相較于動輒20%以上的激進稅率方案,當前政策在保障進口商品流通性的同時,成功將關稅總額推升至歷史高位,展現出美國關稅團隊對彈性稅率的精準把控。
在消費端,這項被冠以"對等關稅"之名的貿易政策卻呈現反常識現象:關稅收入飆升與物價平穩形成奇妙共存。
3月以來,美國核心CPI同比增幅連續三個月穩定在3%以內,5月整體CPI同比上漲2.4%的溫和表現與市場此前預期的通脹風暴形成鮮明對比。細分商品價格數據更具說服力:5月主要消費品同比漲幅僅0.3%,電視機和智能手機的價格更是兩位數同比下降,即便被單獨加征25%關稅的汽車品類,同期價格漲幅也控制在0.4%低位。
這種反差引發經濟學界對傳統關稅傳導機制的重新思考,但表象背后的運行邏輯實則暗藏玄機。
首當其沖的是進口企業的"搶關效應"。早在政策醞釀階段,敏銳的美國進口商便啟動大規模提前采購,3月至4月初涌入了大量未吃進“對等關稅”政策的進口商品庫存形成價格緩沖墊。這些在關稅上調前完成清關的商品,其成本優勢可延續數月銷售周期,客觀上延緩了終端價格上漲節奏。
供應鏈傳導的滯后性構成第二重屏障。從出廠成本變動到零售價格調整,需經歷生產、運輸、倉儲、分銷等漫長環節,當前消費市場反映的仍是關稅上調前的成本結構,真正的價格沖擊可能延至三季度顯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進口商的利潤犧牲。在出口商拒絕降價、消費者尚未感知漲價的夾縫中,美國進口企業悄然承擔了關稅成本。
這種短期利潤讓渡雖維持了市場價格穩定,但企業資產負債表壓力已現端倪。隨著庫存消耗殆盡,進口商持續承擔關稅的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成本轉嫁終將不可避免地推向消費終端。
對于政策長期影響,主流經濟機構保持高度警惕。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政策的深層考量,正是防范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二次通脹。標準普爾評級機構預測模型顯示,若現有關稅政策持續至年底,美國平均有效關稅稅率將攀升至15%區間,遠高于2024年,未來幾個月的核心CPI可能達到3%至3.5%。
這種預警并非空穴來風:當關稅成本完全滲透至消費環節,疊加進口商利潤修復需求,物價上漲壓力將呈幾何級數釋放。
從全球經濟視角觀察,這場由美國主導的關稅博弈正在重塑國際貿易秩序。短期財政收益掩蓋不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長期危害——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新興市場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遭遇沖擊,跨國企業投資決策趨于保守。
當庫存周期完成更迭,當進口商利潤空間壓縮至臨界點,當全球供應鏈完成適應性調整,美國消費者或將直面關稅政策的真實代價。這場始于貿易領域的政策實驗,終將成為檢驗現代經濟理論邊界的試金石,其結局或將改寫全球化時代的經濟治理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