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6月29日簽署法令,批準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關于烏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決定。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本月27日分別向聯合國提交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文件。按照公約規定,三個國家將在6個月后正式退出。另據報道,芬蘭和波蘭也已啟動退出這一公約的程序。
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為何集體退約?今年3月,波羅的海國家就向國際社會釋放可能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信號。
《渥太華禁雷公約》于1999年正式生效,公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該公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截至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成為國際人道法和軍控領域的重要成果,在限制地雷使用、保護平民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烏克蘭等國是公約的締約國,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一些軍事大國是地雷制造商,卻不是締約國。
俄烏雙方在沖突中大規模使用地雷,這讓烏克蘭和毗鄰俄羅斯的五國倍感邊境線壓力驟增,立陶宛等國曾發聲明表示,“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的北約成員國面臨的軍事威脅顯著增加。在目前的安全環境下,至關重要的是為我們的國防部隊提供靈活性和選擇自由,以便可能使用新的武器系統和解決方案來加強(北約)聯盟脆弱的東部側翼的防御。”退出公約后,這些國家將可再次儲存地雷。
美國前總統拜登曾批準向烏克蘭提供地雷。美方認為,此舉將加強烏克蘭的防御能力,有助于減緩俄羅斯在烏東推進的速度,如果配合其他援烏美國彈藥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不過,地雷具有造成不特定人員傷亡的特性,在國際上被視為“高度不道德武器”。根據“地雷和集束彈藥監測”組織的2024年度報告,2023年全世界因地雷及戰爭遺留爆炸物所造成的傷亡人數高達5757人,其中平民4335人,占比84%,兒童1498人,占比37%。
分析認為,烏克蘭等國退約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俄羅斯或對此舉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應的軍事措施來維護自身安全,進一步加劇歐洲地區緊張局勢。
此外,集體退約也會對國際人道主義合作和軍控成果帶來負面影響,地緣軍事對抗將對國際安全治理體系和人道合作帶來巨大沖擊。
原標題:《俄羅斯高度警惕!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集體退出禁雷公約》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 劉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