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12天的新一輪以伊沖突暫時告一段落。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宣稱,“必要時會再次襲擊”,繼續給地區安全局勢蒙上不確定的陰影。
伊朗國內對這場沖突的看法是什么?對于核計劃的看法是否會發生改變?后續該如何應對以色列的“再度襲擊”威脅并處理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談判邀約?
觀察者網與定居德黑蘭的文博工作者邱榷樹先生對話,帶來他的觀察。
【整理/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這一輪以伊沖突暫時告一段落。美國、以色列、伊朗均“宣布勝利”。您在伊朗觀察到的戰后輿論氛圍是什么樣?
邱榷樹:我覺得對一個正常人來說,在親身經歷了戰爭時期且自己國家損失慘重后,內心當然渴望能通過一些宣布勝利的表述來宣泄情緒。
伊朗民眾也知道這一次損失很大,不光是核設施遭到襲擊,一批高級領導人、科學家被暗殺、軍事基地被轟炸,包括一些核材料的生產鏈遭到了破壞,但總的來說伊朗的政權至少存活了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贏”了。以色列一上來說奔著所謂顛覆伊朗政權的目標發動“斬首”襲擊,但是戰略目標沒有實現,僅僅是通過戰術層面打擊伊朗的軍事設施。
在伊朗,民眾有人對政權感到滿意,也有人不滿意,但說到底大家最怕的還是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導致權力真空,甚至爆發內戰,這樣的不確定性。
我認為伊朗人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還是比較保守,不是道德文化層面的意思,而是認為安全壓倒一切,不需要有劇烈的變化、讓未來顯得不可預期。他們現在覺得伊朗的政權挺住了,國內整體安全、社會沒有出現較大的動蕩,自己的財產也不會面臨大的損失,所以大家也算是松了一口氣。
觀察者網:當地時間6月20日沖突期間,成千上萬的伊朗民眾走上全國各城市街頭,反對以色列襲擊與支持伊朗政府。現在伊朗國內是否還有對以色列強硬反擊的聲音或主張?
邱榷樹:戰爭時期,民眾支持政府、對政府的期待很高,因為只有伊朗政府才能保護民眾的安全。民間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呼聲,要求打擊以色列的哪些目標。但從伊朗政府的角度來說,需要不停地調整民眾的期待值。當然,他們也會有一些輿論宣傳上的動作,比如所謂“伊朗擊落以色列的F-35戰機”,我們都知道這消息不靠譜,對吧?但對伊朗的輿論情緒來說,是一種滿足大家的期待、對激情的釋放。
所以伊朗政府一直在調控民眾的期待值。他在戰爭時期最大的擔憂,不是說僅僅是戰場上失敗、政權被推翻,而是沒有管控好民間輿論的期待,導致民眾的不滿意升級。總的來說,伊朗在沖突時期的管控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不管媒體上宣稱的有多少事實,至少伊朗民眾把矛頭對準了以色列、美國,沒有對著他們自己的政府。
當地時間6月20日,伊朗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以色列發動襲擊并表達對伊朗政府的支持
比如伊朗個別議員提出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但這樣做伊朗自己的石油就沒法出口出去了。我覺得這背后也是體現一種不對等威懾的思路。因為以色列之前曾經考慮轟炸伊朗的石油出口站哈爾克島(Khargh Island),如果這個地方被炸了,伊朗的能源出口就完了。
所以,伊朗有一些聲音暗示考慮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意思是你不讓我出口石油,那大家都別想出口,一起完蛋。這樣發聲最終是期待能震懾以色列,打消對伊朗能源設施的攻擊念頭。
觀察者網:這場沖突后,伊朗國內對于是否選擇擁核的討論會不會出現調整?
邱榷樹:我之前也聊過,我認為伊朗其實不分強硬派、溫和派,他們的區別只是手段不同。伊朗人本質是務實的,不會提一些讓自己陷入不利的要求。在核問題上,我相信伊朗會繼續選擇發展核計劃,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擊或損失,都會繼續發展。但是他的手段會更加隱蔽,不會公開、高調地宣示他的核設施沒有受到傷害。
比如伊朗外交部稱,核設施在美國的空襲中“嚴重受損”,這也可以理解是借坡下驢,巧妙利用特朗普的虛榮心,或者是一種對停戰的訴求。伊朗正好借“核計劃受到嚴重損失”為理由,由議會叫停了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合作,這些國際機構沒辦法去檢查他的核項目,也就很難了解到伊朗發展核能的后續信息,包括科學家團隊,其它的濃縮鈾地點。畢竟以前IAEA的人一過來檢查,所有東西都被曝光了。
歸根結底,我覺得核問題只是美以同伊朗打交道的一個借口,大家都知道伊朗不想搞核武器,至少到目前為止,始終在把核問題當作牌來打,而不是關系到國家、政權生死存亡的工具。如果伊朗真的這么想,恐怕十年到十五年前就造出核武器了。
而伊朗同美以博弈的目標,最終還是自身在中東扮演的角色問題,以怎樣的方式融入國際社會,跟鄰國到底處于怎樣的關系中?伊核問題的處理,本質上也取決于伊朗同西方或地區國家的互動。如果雙方關系緩和了,那大家說核問題就可以妥善處理了;如果是繼續保持緊張的狀態,那這個事情還沒完,你要繼續制裁我,我就繼續發展核計劃。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當地時間26日表示,伊朗目前沒有重啟核問題談判的計劃
觀察者網:這次以色列在發動襲擊期間,也比較直接地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出了生命威脅。這是否會對伊朗的政治穩定產生長期影響?
邱榷樹:剛剛以色列國防部長確實公開表示,他們其實不知道哈梅內伊藏在哪里,如果知道的話就會下手。之前《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宣稱,哈梅內伊已經指定好了三位接班人。我覺得這是很不專業的,那個記者是伊朗籍,但過去的報道記錄很糟糕,也經常報道假新聞,比如宣稱伊斯蘭革命衛隊“圣城旅”的司令卡尼已經死亡,但是人家活得好好的;后面又報道說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沙姆哈尼已經死亡,結果人家只是受到重傷、需要截肢,還能出來講話。
首先,哈梅內伊的接班人不是他能指定的,而是要專家會議來選,所以“指定三位接班人”這個說法就是不對的。從現實來說也非常不合邏輯。三個候選人優先選哪一個?如果有人不服,相互之間算計甚至“借刀殺人”,自己試圖上位,該如何應對?所以我覺得這個消息和記者都不專業,不符合現實。
而且也要注意到,這次以色列的空襲中,伊朗宗教界人士沒有遇到大量或者說嚴重的傷亡,對于專家會議及相關的評選機制,并沒有出現會導致不穩定的沖擊。至于說高層遭受嚴重打擊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我覺得最終影響也停留在:過去一個人干的活,現在需要分給好幾個人干。
說到底,我認為革命衛隊這樣一個組織在伊朗的政治體制當中依然是執行者,是臺面上的人,不是什么“獨立大腦”,也并不是真正的決策者。真正的決策者是在伊朗的教士階層智庫中,以及借用美國政治的詞匯,各個利益集團形成的所謂“深層國家”當中。這些人沒有受到傷害。
觀察者網:特朗普25日表示,美國下周將與伊朗談判。但他的態度比較冷淡,認為雙方是否達成協議“也沒有那么必要”。這次空襲是否會強化美以在談判中的立場,伊朗的立場或者說籌碼會被削弱嗎?
邱榷樹:美國的立場確實陷入一個悖論,如果真如特朗普所說,伊朗的濃縮鈾設施被徹底摧毀,那雙方也沒什么可談的了。既然特朗普提出還想談,要么是他清楚,核設施、濃縮鈾還沒有被徹底摧毀,要么就是想同伊朗談別的事情,比如地區問題。
我覺得伊朗不會也不需要做出讓步,因為結合過去的經驗,美國肯定會得寸進尺,而伊朗也不是第一次吃虧了。在伊朗看來,恐怕跟美國已經沒什么好談的了。
觀察者網:這次沖突后,許多網友也在熱議伊朗在軍事實力層面暴露出的短板和漏洞,您怎么看這其中出現的一些爭論?
邱榷樹:可能從中國的輿論看來,伊朗似乎不愿意搭理中國;但在伊朗這邊看到的情況,也可能是中國不愿意搭理伊朗。
大家會討論說,認為伊朗看不上采購中國的武器裝備。但是中國在軍售問題上也有自己的顧忌,就是要考慮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立場。
另一方面,伊朗原先的戰略設想也是一種純粹依靠進攻能力實現的威懾。即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于發展導彈這種進攻武器,在防空這些防衛領域基本上投入比較少。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以防御為目的的威懾。伊朗希望通過手上龐大的導彈庫存建立威懾,如果以色列選擇攻擊,自身就會挨炸,讓以色列不敢欺負到伊朗頭上。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26日表示,以色列保持著對伊朗的空中優勢,必要時會再次發動空襲,以確保伊朗不會重啟核計劃或遠程導彈計劃
現在看來,以色列沒有按照伊朗的戰略思路行動,而是頂著導彈,能攔截多少是多少,還是要先發制人。下一步,伊朗是否會在國防建設的思路上做出調整?如果他要重點發展防御性武器的話,恰恰說明要追求進攻性的戰略思路,又想主動打別人,又希望不會承受對方還擊造成的傷害,類似以色列的思路。
如果伊朗這樣做,海灣國家會不會答應?美國的盟友會不會答應?所以這些都是制約外部國家向伊朗出口武器的考量因素。
當然,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伊朗的資源有限,科技實力、物質資源、軍費等等有限。而且伊朗也不夠信任外國的東西,倒不是說質量,而是擔心伊朗被外國卡脖子、受制于人。所以伊朗是希望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軍事裝備的。只是在西方長期制裁下,經費有限,又要拿出一部分用于核計劃,另一部分發展導彈,剩下的錢還要發補貼、維持社會穩定。到最后,伊朗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優先選擇一條路發展,就是搞進攻性威懾。
觀察者網:結合之前的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倒臺、什葉派“抵抗之弧”遭受的打擊,這次沖突過后,是否會對伊朗在地區的實力與形象產生進一步的打擊?
邱榷樹:我覺得還是要回到2023年10月哈馬斯發動的“阿克薩洪水”行動上來。在那之前,伊朗扶持的“頂在以色列腦門上”的代理人武裝,比如真主黨、胡塞武裝等等,都是處于引而不發的狀態,導致以色列不清楚“抵抗之弧”的真實實力,對于直接攻擊伊朗有所忌憚。
而近兩年打下來,以色列確實打的比較頑強,削弱或者摧毀了伊朗的地區代理人力量,比如真主黨高層遭受重創,伊朗在敘利亞的勢力隨著巴沙爾政權垮臺而消失。某種程度上說,現在回過頭來看伊朗當初宣稱對于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并未提前知情,可能是實話。伊朗恐怕也沒有料到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連鎖反應。
從去年年底敘利亞變天以來,伊朗就已經有危機感了,因為以色列的戰機可以肆無忌憚地穿越敘利亞領空,嚴重縮短了伊朗雷達的預警時間。我認為以色列從巴沙爾政權倒臺的那一刻起,就在為這一次空襲伊朗做鋪墊了。
當然,盡管伊朗這次在軍事上(可能也在政治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地區戰略還沒到山窮水盡的那一步。一方面,只要巴以問題還沒有解決,地區國家對以色列的反抗會一直存在。在這件事上,并不是伊朗給代理人發錢、發槍才能組織起來的,這是阿拉伯人有自己的生存邏輯。
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戰略就是不能允許任何一個地區國家有能力或潛力威脅自己。因為以色列自身是個小國,所以他不能容忍中東地區有哪怕是“正常的”中等國家存在。至少這一次伊朗挺過來了,這個國家保住了,所以戰略上可以說伊朗沒有輸。只要伊朗的政權還在、統治階層繼續奉行不依附外國的獨立地區戰略,那么伊朗的核科學家還是能培養出來、導彈還是能造出來、核設施還是可以再挖出來。
當然,短期內伊朗應該會消停一陣子,在核問題上從過去比較強硬、公開的立場轉為低調、保密的立場,不給以色列再度發動襲擊的借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