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架伊朗專機降落在青島。艙門開啟,伊朗國防部長阿齊茲·納西爾扎德快步走下舷梯。就在幾天前,他還在德黑蘭的防空指揮部里,目睹以色列導彈如入無人之境般撕裂伊朗夜空。此刻,他跨越千里直奔中國參加上合防長會議,手中攥著伊朗防空體系重建的最后希望。硝煙未散的伊以沖突已為伊朗防空系統敲響警鐘。短短十二天交火中,以色列戰機如手術刀般精準打擊伊朗核設施、石油樞紐和導彈基地,造成超過450名伊朗人喪生。
德黑蘭居民倉皇撤離家園,成為這場不對稱對抗中最刺眼的景象。當俄羅斯總統普京在6月18日輕描淡寫地提及“俄方曾邀請伊朗合作研制防空系統,但當時合作伙伴沒有表現出太大興趣”時,伊朗在這場沖突中遭受沉重打擊就已經注定了。伊朗防空部隊面對以色列F-35隱形戰機束手無策,關鍵雷達站和導彈陣地接連被毀。盡管普京強調今年1月簽署的《俄伊戰略伙伴關系條約》“未包含防務條款”,俄羅斯提供的支持仍停留在外交聲援層面。
深陷俄烏戰爭泥潭的莫斯科,既無力抽調現役S-400防空系統馳援,也難以兌現聯合研制新系統的承諾。伊朗引以為傲的“泥石”導彈能打擊以色列煉油廠,卻守護不了自己的天空。戰火暫歇之際,6月25日至26日,中國青島的上合防長會議成為伊朗扭轉危局的關鍵契機。作為新成員國代表,納西爾扎德此行肩負著超越外交儀式的使命。當他在會場落座時,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已發出預警:伊朗防長收到中方邀請函的消息,足以讓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輾轉難眠”。
在遭受軍事打擊的至暗時刻,伊朗在上合組織找到最堅實的國際支持——就在防長會前一天,上合組織剛發表聲明對美國予以“強烈譴責”。中國方案的精妙之處在于超越傳統軍售邏輯。不同于俄羅斯受困于戰略資源捉襟見肘,中國始終以“不結盟”姿態構建新型安全合作體系。當王毅外長表明中方支持伊方“依法捍衛主權安全”時,背后是政治、經濟、安全的立體支撐網絡。
中伊石油貿易人民幣結算比例高達83%,為伊朗經濟注入每天150萬桶石油的穩定現金流;在建的中伊鐵路一旦貫通,將使伊朗能源避開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的風險直抵中國西部。這種以發展筑牢安全根基的模式,正是伊朗防空體系重建最急需的戰略縱深。
在中東局勢尚不明朗的關鍵時刻,伊朗防長的每一步都牽動地緣格局。在青島會場,中國防長董軍主持的上合防長會議首次實現擴員后十國防長全員到齊。當納西爾扎德與各國代表共商地區安全時,特朗普宣稱的伊以“全面徹底停火”仍如風中殘燭般脆弱。以色列的停火承諾是否靠得住,恐怕最終看的是他們彈藥倉庫的庫存量,一旦具備再次對伊朗發起打擊的條件,內塔尼亞胡很可能會毫不猶豫的重新點燃戰火。
所以,這一次伊朗如果能夠吸取教訓,加強與“上合組織”的合作,放棄對西方的幻想,加強對內部思想的整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國防體系,尤其是引入先進的防空系統,那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