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G328國道上的車燈匯成光帶,在烏審旗中乃村服務區逐漸減速。司機老張熟練地將新能源車駛入換電站,轉身走進驛站里的“司機食堂”,熱騰騰的餐食已擺滿桌面?!耙郧奥愤^只能匆匆歇腳,現在充電換電、吃飯購物一站式解決,太方便了!”老張的感慨,正是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黨建引領“驛站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烏審旗把黨建“紅色引擎”作為破題關鍵,立足境內國道、省道交織的交通優勢,以服務區為支點,創新打造“服務+能源”雙輪驅動模式,讓一個個傳統交通節點變身集體經濟“聚寶盆”。中乃村服務區的蝶變,正是這場變革的鮮活樣本。
曾經的中乃村服務區,靠著餐飲、休憩和農產品展銷,每年10萬元的租金收入看似穩定,實則發展遇阻。中乃村駐村工作隊蹲點調研后,發現了“流量密碼”:全國超20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疊加烏審旗“30分鐘充電圈”政策東風,服務區完全能從“過路歇腳點”升級為“能源補給站”。說干就干!在村黨支部的牽頭下,閑置土地被盤活,國家電網、蔚來汽車等企業被引入,6組120kW智能快充樁、1座二代換電站拔地而起。如今,服務區年租金躍升至4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300元,成了車水馬龍的“黃金地段”。
中乃村的新實踐,迅速在全旗形成“雁陣效應”。烏審旗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建立起“旗委統籌、鄉鎮主抓、單位包聯、支部落實”的多元聯動機制,結合包聯駐村工作實際,充分發揮駐村干部職能優勢,深入全旗各個服務區“把脈問診”,因地制宜謀劃發展方向。嘎魯圖鎮斯布扣嘎查服務區,依托周邊駐地企業資源,打造“礦區綜合服務區”,煤炭銷售、勞務服務、停車管理、餐飲住宿等業務一應俱全,不斷拓展 “服務區+”的多元業態;烏蘭陶勒蓋鎮躍進村服務區,結合工業園區運輸需求,建設物流中轉中心, 盤活已有的“司機泡泡”驛站,打造綠色礦山清潔型綜合服務區,探索“服務區+電商”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一個個服務區,在黨建引領下找準定位,各展所長。
為了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群眾,烏審旗構建起全鏈條利益聯結機制。全旗各服務區優先吸納本地村民,幫助60多名村民吃上“技術飯”,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超3.6萬元。集體經濟收益實行“55分配法則”,一半用于“錢生錢”擴大再生產,一半直接分紅到村民手中。村民李大姐算過一筆賬:“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既有土地流轉收入,又能在服務區打工,年底還有分紅,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如今,烏審旗的“驛站經濟”正朝著更高目標邁進。中乃村計劃建設司機之家、冷鏈倉儲,推動“交通驛站+物流樞紐+產業服務”深度融合;其他服務區也紛紛推出“服務區+文旅”“服務區+電商”等新業態。從戈壁灘到草原深處,黨建引領下的服務區,正串聯起鄉村振興的“黃金鏈”,書寫著集體經濟強村富民的嶄新篇章。(白琛龍、田峰)
來源:烏審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