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太行山南麓的太行懷慶街道王莊村的龍瑞專業養殖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蚯蚓養殖大棚,翻開泥壟,紅色蚯蚓正有活力地蠕動著。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曾是堆滿煤灰的撂荒地?“煤場一關,地荒著,心也慌啊!”村民們指著大棚感慨,“多虧了那些網格員,硬是讓這‘土里鉆’的小東西,給咱‘拱’出了新路子!”
“鐵腳板”踏平“絆腳石”:從荒地到“聚寶盆”
晉煤外運的紅火勁兒過去,王莊村留下300畝撂荒地,復耕難、沒方向,成了大伙兒的“心病”。31名黨員網格員組成的“攻堅先鋒”站了出來。
“老哥,算算賬!地荒著,一分錢不掙還長草。流轉出去養蚯蚓,租金加工錢,不比荒著強?”網格員任二國拿著計算器,一遍遍給有顧慮的村民掰扯。
他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走訪村民327次,梳理出土地權屬爭議點24處,總結村民不愿流轉的3類顧慮。網格員們用“鐵腳板”踏平村民心里的“絆腳石”,用鄉音土話為村民們講清政策。
“起初真不信,養蟲子能致富?任網格員天天來,拿著合同一條條念,地里比劃著算收益,心就踏實了。”村民張叔回憶道。
靠著這股“鐵腳板+繡花功”的勁頭,50畝荒地終于“活”了,“蚯蚓養殖示范園”的牌子立了起來。如今的蚯蚓養殖基地年產蚯蚓20萬斤,銷售收入達100萬元!
“多面手”織就“致富網”:家門口的“金飯碗”
在龍瑞專業養殖合作社,空氣里散發著泥土和秸稈混合的獨特氣味。黨員網格員王姐正麻利地教新來的工人拌料:“牛糞打底,秸稈切碎,摻點處理過的污泥,這‘營養餐’蚯蚓最愛!比例可不能錯!”
她的角色可不止技術員,跑市場、拉客戶、調解矛盾,樣樣拿手。“王妹子能耐大,帶著我們配飼料,還到處找銷路。分紅賬目貼墻上,明明白白,誰也沒話說!”正在大棚里翻料的村民崔莊成笑著說。
村民張大叔的賬本最有說服力:“以前那2畝荒地,一年到頭就收800塊。現在?通過土地入股和園區務工,一年下來多掙一萬二!老伴也能在家門口上班,照顧老人孩子兩不誤,這日子有奔頭!”
據幫扶臺賬顯示,龍瑞養殖合作社的成立為王莊村提供了15個工作崗位,吸納了多名婦女及村內脫貧戶、監測對象就近就業,村集體年收入也因此新增12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目前,合作社經營穩定、發展良好。
“匠心”守護“綠飯碗”:紅蚯蚓“吐”出“金元寶”
在蚯蚓養殖大棚的角落立著“生態監測崗”的小牌子。網格員們每周都要認真記錄:“這周土壤松軟多了,有機質含量又漲了點。廢水檢測達標,放心!”他們的堅守,讓蚯蚓養殖不僅是賺錢的買賣,更成了修復土地的“生態醫生”。
“以前這地硬邦邦,現在養過蚯蚓的地,土又黑又松!”附近的村民說,“蚯蚓糞肥力足,我們的莊稼長得可壯實了!這‘黑金子’,比啥化肥都強!”
原來小蚯蚓渾身都是寶!成熟的蚯蚓可以售賣,蚯蚓以牛糞為食,解決了牛糞污染環境的問題。蚯蚓糞又能轉化為有機蚯蚓肥,是有機肥之王,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產量。經過深加工的蚯蚓糞,每噸可以銷售800至1000元。
“咱這網格雖小,能量可不小!”既是網格員又是合作社負責人的任二國望著生機勃勃的大棚,笑容里滿是希望。
從“煤渣堆”到“聚寶盆”,王莊村的蝶變就在眼前。鮮紅的黨旗引領,堅韌的“網格藍”奔忙,一雙雙“鐵腳板”踏響了振興的鼓點。田壟間,蚯蚓無聲地翻動著土壤,也翻開了這個小山村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