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月21日,美國出動了多架B-2對伊朗的三處核設施進行了轟炸,為了順利完成該任務,美國還甚至派出多架B-2橫穿太平洋作為佯攻。
但就是這次佯攻,使得有人開始狂吹B-2是世界最強隱身轟炸機,更離譜的是,還有人稱這次空襲伊朗的B-2就是從關島起飛,然后橫飛了中國十幾個省份,且沒有被中國雷達發現。
對于這離譜的言論,美國這次總算是說出了實話。
美國官方辟謠
6月21日,美國派出七架B-2轟炸機跨越多個國家的領空,成功對伊朗的核設施實施了打擊,事情發生之后,全球嘩然。
不過這場本應發生在中東地區的空襲,卻在網絡上引發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謠言風波,有傳言稱,這些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橫穿了中國的領空,且中國的雷達系統竟然“未能發現”這些隱形轟炸機。
離譜的謠言迅速傳播,甚至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成為熱議話題,部分網民開始質疑中國的防空能力。
不過這種荒誕不經的說法,很快就被事實戳穿,6月22日,美國軍方公開了B-2轟炸機的飛行路線,澄清了所有的誤解和猜測。
這場轟炸任務的航程實際上是從美國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跨越大西洋、地中海、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最終抵達伊朗。
整個飛行路線的軌跡完全沒有經過太平洋,更沒有接近中國的領空,且為了保證任務的隱蔽性,部分轟炸機甚至采取了迷惑敵方的戰術,飛行過程中保持最低限度的通訊,避免被敵方察覺。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丹·凱恩在五角大樓的新聞發布會上,親自披露了這一航線圖,徹底擊碎了關于B-2“橫穿中國”這一謠言。
B-2 隱身并非無敵
B-2轟炸機是一種被譽為“隱形”的先進武器,它的隱身技術被認為是航空領域中的頂尖水平,但這并不代表它的“隱身”能力就是無敵的存在。
B-2轟炸機的隱身技術主要依靠外形設計和一系列先進的材料以及電子干擾手段,B-2采用了飛翼布局設計,這種設計摒棄了傳統飛機的垂直尾翼和機身與機翼的明顯分隔,使得機身表面更加平滑,雷達波反射的機會減少。
具體來說,B-2的機身設計可以將雷達波引導到其他方向,而不是直接反射回雷達接收器,這樣就有效降低了飛機被雷達探測的可能性。
除了外形設計,B-2的機身還大量使用了雷達吸波材料,這些材料的作用是吸收雷達波并將其轉化為熱能,從而減少反射信號的強度。
可以說,B-2的隱身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些技術,但它并不是完全無敵的。
事實上,隱身技術的核心并不是讓飛機完全“消失”,而是通過特殊的設計和材料來降低飛機被雷達探測到的概率。
當B-2遠離雷達時,它的微弱回波可能被誤判為自然雜波,從而無法被雷達鎖定,但一旦接近雷達,尤其是當雷達采用特殊的探測手段時,B-2依然有可能被發現。
事實上,B-2的隱身能力依賴于多種因素,包括飛機的飛行軌跡、雷達的探測頻段以及電子干擾系統的配合等等。
并且,隱身技術并不能完全消除飛機被探測的風險,而是盡可能地縮短被發現的距離,換句話說,B-2在面對現代防空系統時,并不是“不可見”的。
中國反隱身技術
雖然美國的B-2轟炸機能夠有效減少雷達的反射信號,從而大大提高了戰機在敵方防空網中的生存能力。
但近些年中國的反隱身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今,中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多層次、多手段的反隱身技術體系。
這其中,量子雷達是中國反隱身技術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量子雷達采用了量子力學原理,利用光子的量子特性,如量子糾纏和量子疊加,為隱身目標的探測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通過量子糾纏,量子雷達能夠捕捉到目標對信號的任何干擾或修改,從而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探測。
與傳統雷達相比,量子雷達的探測能力大幅提升,能夠在更遠的距離內發現隱身目標,并且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在復雜的電子戰環境下,量子雷達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干擾,保證探測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量子雷達,像YLC-8B等傳統雷達技術在中國的反隱身系統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YLC-8B雷達作為一款機動式防空預警探測雷達,工作在較低的UHF波段,這一波段的雷達波能夠穿透隱身飛機的涂層,增強反射信號的探測。
通過高功率的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數字處理技術,YLC-8B雷達能夠對隱身目標進行有效探測,其探測距離在常規戰斗機目標上達到500公里,在隱身目標上也能超過350公里。
這種雷達系統的優勢在于其能夠為作戰指揮系統、攔截武器系統和航空兵部隊提供精準的空中情報,極大提高了戰斗機對隱身目標的攔截成功率。
北斗系統的加入,也為中國的反隱身技術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正在研發一種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反隱身探測技術,通過分析衛星信號的微弱變化來追蹤隱身戰機。
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其成本低廉,且幾乎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即使北斗信號遭遇干擾,系統也能自動切換到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確保探測任務能夠順利進行。
此外,雙基雷達和被動偵測系統通過對目標的漫反射和電磁擾動進行分析,巧妙地探測到隱身飛機的蹤跡。
雙基雷達利用民用廣播信號作為照射源,當隱身飛機經過時,通過其反射的信號來實現定位,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雷達被發現的風險,還提高了反隱身探測的靈活性。
DWL002被動偵測系統則不需要主動發射信號,通過分析電磁環境中的擾動來定位目標,這使得它在復雜環境下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抗干擾能力。
逆合成孔徑雷達作為另一項重要的反隱身技術,能夠通過多普勒效應進行動態追蹤,對隱身目標進行高精度的成像。
無論是B-2轟炸機還是其他隱身戰機,逆合成孔徑雷達都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其運動軌跡,為后續的目標識別和打擊提供有力支持。
它的成像精度可達到3厘米級別,這意味著它能夠清晰地分辨出目標的外形特征,確保目標能夠被精準打擊。
信息來源: 美軍空襲行動細節曝光! 2025-06-22 ·環球時報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