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辭去了一家公關公司的媒體工作。
此后一年多時間里,我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
獨自看書、寫作、旅行,身邊沒有一個朋友。
直到?jīng)Q定自己創(chuàng)業(yè),然后有了洞見這個平臺,我也迎來了自己的事業(yè)。
有朋友向我感慨:那一定是你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光,還好你挺過來了。
我卻不這么認為。
正是在這段日子里,我體驗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壯闊、自由和豐盛。
正如馬德說的那樣:
“一個人是在獨處中照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盛享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不必感慨別人的孤單,他的快樂你可能永遠不懂。
01
其實在我辭職前,隔壁部門有個同事對我的影響很深。
別人喊他一起去食堂,他笑著表示自己帶飯了。
別人喊他周末出去玩,他說:你們盡興,我有安排了。
時間久了,大家都覺得他這個人特別無趣。
甚至有人替他可惜:“整天悶在自己的世界,做人又有什么意思。”
然而有一次,我陪朋友去看話劇,碰巧遇見這位同事。
他沒有看到我們,而是獨自坐在人群中看戲。
看到有趣的橋段,他也會跟身邊人一樣笑出聲來。
這時我才明白,有些人沒有朋友,并不是他們不夠有趣。
而是他們的快樂,不需要通過呼朋引伴來成全。
作家劉同曾在火車上,遇到一位從上海去寧夏的女生。
原以為她是放假回老家,聊過才發(fā)現(xiàn)她是出來旅行的。
劉同下意識覺得,這個女生大概是遇到了不如意的事。
所以才會一個人,跑去那么遠的地方散心。
可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劉同發(fā)現(xiàn)她絲毫沒有不開心的樣子。
只見她時而戴著耳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
時而靠著車窗,翻讀一本紙質(zhì)的詩集。
時而又和上下鋪的旅客,饒有興致地聊起各自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
臨近到站時,劉同已經(jīng)徹底改變了對她的印象。
只覺得相比那些成群結隊,卻又各自低頭玩手機的旅客,
她反而是把這趟漫長的旅途,過得最為豐盈且快樂的那個。
一個人能把生活過得熠熠生輝,就沒必要把太多人請進生活。
本自具足的人,能從自己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
他們有著清醒的靈魂,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離群索居,也同樣自得其樂。
02
豆瓣上曾有個網(wǎng)友很悲觀地提問道:
“每個人是不是都會不可避免地,活到一個無人問津的年紀?”
評論區(qū)里有句話,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無人問津沒什么不好。相比社交時處處要為別人考慮,我更喜歡通過獨處讓內(nèi)心保持平靜和鮮活。”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
遇到喜歡的風景,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就不得不跟著朋友,像特種兵一樣趕赴下個景點。
一起聚餐的時候,明明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只因不想掃大家的興,還是去了呼聲最高的網(wǎng)紅餐廳。
想起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寫的:
“避開過分熱絡的友誼,使我少了負擔和承擔,內(nèi)心覺得清暢。”
生活,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
與其委屈自己,成全一群人的熱鬧。
不如刪除多余的關系,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Youtube博主Niklas曾嘗試戒掉社交30天,并且記錄自己這段期間的變化。
起初,他在家里獨處時覺得焦躁難安。
打開手機,還會無意識去點擊社交軟件被刪除前的屏幕位置。
為了緩解這種狀態(tài),他一個人去爬山,去自駕旅行,去搗鼓買來后就沒用過的無人機。
若是放在以前,看見美麗的風景,遇到有趣的事情,他都會第一時間和朋友分享。
但因為是獨自一人,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反而可以真切享受一些美好的時光。
山頂?shù)穆淙铡⒑舆叺奶镆啊⒂脽o人機拍攝到的湖光山色……
本以為很難熬的30天,因為他逐漸樂在其中,開始有種“時間過得很快”的感覺。
而到最后,回顧自己一個月前的頹廢狀態(tài),他更是感到恍如隔世。
叔本華曾說:“一個人越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他的處境就越好。”
迎來往送的時光固然快樂,但獨處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享受。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為自己騰出一方天地,遠離圈子的喧擾,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
03
去年國慶長假的時候,我在一個親戚的家里做客。
親戚已經(jīng)上大學的兒子,背著裝滿書的書包回家,信誓旦旦地說要利用假期時光,好好充一回電。
結果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有朋友找他出去。
每次晚上回到家,他都是一臉快樂而又亢奮的樣子。
直到長假最后一天,他對著一頁都沒翻過的書,流露出無奈懊喪的表情。
這一幕,給我的觸動很深。
年輕時覺得,有群隨叫隨到的朋友,人生才叫快意。
可漸漸地我明白,人生的快樂有很多種。
擠進人群就能獲得的快樂,往往熱鬧而又短暫。
而那些要你遠離喧囂、獨自沉淀才能體會到的快樂,卻是真正深入心底,濃厚而悠長的。
熟悉工筆花鳥畫的朋友,想必聽說過陳之佛這個名字。
陳之佛是在40歲后,才算正式步入繪畫生涯的。
在此之前,他盡管喜歡畫畫,卻因忙于交際,一直沒時間專門去學。
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長期住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受邀出入各種社交場合。
隨著時間推移,前來探望的朋友也越來越少。
空蕩蕩的病房里,只有一本本畫冊與他相伴。
無處消遣的時間,他便用來拿起畫筆,學習最簡單的線條構圖。
多年后,陳之佛成為了國內(nèi)知名的畫家。
但是大部分時間,他仍喜歡一個人在家練畫,享受畫面在紙上緩緩展開的過程。
很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
“以前跟朋友在一起時,我經(jīng)常開懷大笑。
可直到我的畫獲獎那一刻,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笑得那么由衷。”
在這個吃頓飯就有一堆好友申請的時代,很多人都在逐漸失去取悅自己的能力。
推掉多余的社交,收回有限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把日子過成自己歡喜的樣子。
這就像路遙說的那樣:
一個人處在默默奮斗的狀態(tài),生命才會從瑣碎中得到升華。
賈平凹在《敲門》中,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
那段日子他在西安獨居,每當聽到敲門的聲音,他都會立刻屏住呼吸。
生怕出了點動靜,朋友就會知道他在家,而他也就不得不去開門。
直到朋友走了,他才敢放松下來,重新開始做自己的事情。
記者問他,這樣生活不苦悶嗎?
他的回答是,在獨自創(chuàng)作時體會生命的靜美,在完成創(chuàng)作時感受生命的綻放。
愿你也有一天,享受到生命的靜美和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