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也就是二戰法國投降85周年的前夕,烏克蘭真理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尋找“烏克蘭的貝當”》的文章。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間和動機非常耐人尋味。
貝當何許人也?貝當全名亨利?菲利浦?貝當(Henri Philippe Pétain),是法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其一生經歷了從民族英雄到叛國者的戲劇性轉變。
貝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時表現卓越。1916年,他擔任凡爾登要塞司令,在凡爾登戰役中發揮關鍵作用,組織有序防御并提振士氣,成功阻止了德軍的進攻,最終成功抵御德軍進攻。他因此被視為“法國的拯救者”,成為舉國敬仰的民族英雄。1917 年,他接替尼維爾任法軍總司令,平息了法軍嘩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法軍士氣。1918 年,貝當獲封 “元帥” 軍銜,率法軍參加協約國軍隊的進攻。
1940 年,納粹德國發動 “閃電戰” 入侵法國,法軍迅速潰敗。同年6月,貝當頭頂著上一場戰爭的民族英雄光環,臨危受命執掌國家。但他上任后不僅拒絕繼續同德國作戰,同意將法國分為兩個區域 —— 被占領的北部和未被占領的南部,還同意解除法軍武裝。6月22日,法國正式投降,與德國簽署了《貢比涅停戰協定》。投降后,貝當在傀儡政權“維希政府”擔任政府元首。
就在貝當簽署投降協議 85 周年前夕,這篇“尋找烏克蘭貝當”的文章橫空出世,到底說明了什么?文章中寫道,今天的烏克蘭已經出現當年貝當投降前的很多征兆:內部存在大規模的戰爭疲憊,許多前線士兵在情感與身體上被耗盡,許多平民堅決反對無休止的動員。而且,烏克蘭國內也存在所謂的“投降派”。
當年貝當投降,也曾獲得部分支持者的肯定。有人認為他的妥協是在法國崩潰時 “忍辱負重”,試圖減少戰爭破壞。今天死心塌地地打北約代理人戰爭的澤連斯基自然不會成為“烏克蘭的貝當”。如果烏克蘭國內的厭戰情緒進一步蔓延,換一個人去代表烏克蘭去進行所謂的“合理妥協”會意外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