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羅斯福私人顧問霍普金斯筆記記載:斯大林威脅“若追討債務,將公開美英拖延開辟第二戰場文件”。
所謂第二戰場,就是除了蘇聯這一戰場之外,再由英美開辟一個對德戰場,讓德國腹背受敵,首尾不能兼顧。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的歐洲第二戰場就是“諾曼底登陸”,發生時間是在1944年6月,一年之后德國戰敗投降。
但問題是:從斯大林的話中不難看到,按照蘇英美的協議,第二戰場應該更早的開辟,比如在1942或1943年開辟,那么為何1944年才有諾曼底登陸?
英美拖延第二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兵分三路入侵蘇聯,其中德軍占德國總兵力的64%,加上仆從國的軍隊,占整個歐洲法西斯集團兵力的54%。隨后因為蘇聯反擊,德國不斷補充兵力,最終1944年初時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占德國軍隊總數的70%。毫無疑問的是,蘇聯承受著最大的德軍壓力。
按照蘇聯預計,只要德國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那么就能牽制德國大約60個師及其盟國20個師,從戰略上可以為蘇聯戰場的補充,如此就可以更快的擊敗德國。于是,蘇聯先要求英國、后要求英美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直接威脅德國,以盡快打敗德國。
問題在于:蘇聯要求合情合理,而且英美蘇是盟友,本該協同作戰,那么英美怎么做的呢?答案很簡單,過早開辟第二戰場,英美就不能再坐山觀虎斗,不能坐收漁翁之利,不能讓德國與蘇聯血拼,于是采取“拖延”加“詭辯”的方法。
1941年,對于蘇聯要求開辟第二戰場,丘吉爾第一次回信稱:“如果大規模登陸,會遇到一次血腥的還擊,而小規模的襲擊只能導致慘敗。這時我們兩國都會是弊多于利的。”
丘吉爾的回信挺有意思,讓蘇聯承受巨大壓力、流更多的血就合理,讓英軍“遇到一次血腥的還擊”就不合理?之后,斯大林多次要求開辟第二戰場,但都遭到丘吉爾的拒絕。
1942年,英美轉向進攻北非,以此詭辯說開辟了第二戰場。北非戰役,顯然對英國更有利,因為英國在埃及有著巨大的利益,且還有聯通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可以把印度資源源源不斷的運到英國。有蘇聯牽制了大量德軍,因此德國無法在北非戰場上投入更多兵力,于是英美贏了。
1943年,1月英美在卡薩布蘭卡開會,不準備在1943年對德國發動任何重大的攻勢,蘇聯對此很不滿意,5月英美商討的結果是1944年春季開辟第二戰場,但最終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蘭會議上通過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最后協議,但諾曼底登陸拖延到了1944年6月,已經到了夏天。
總之,在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上,英美一再狡辯、拖延,一再違背對蘇聯所承擔的義務。注意,其中開辟第二戰場是英美的“義務”,作為盟友協同作戰的義務。
為何1944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6日,英美發動諾曼底登陸戰,由此進入法國北部,可以近距離的威脅到德國。問題在于:英美一直拖延開辟第二戰場,那么為何英美在1944年6月時實行諾曼底登陸?
1942年到1943年2月,蘇德爆發兩場關鍵戰役,就是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其中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二戰轉折點,在此之后蘇聯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前,英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自然不想真正開辟第二戰場,也不想為蘇聯牽制大量德軍。
但在1943年后,隨著蘇聯在庫爾斯克、哈爾科夫、基輔、第聶伯河、索貝河等的取得了一系列戰役勝利,讓戰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這時,戰勝德國已經“已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了”。
既然戰勝德國在望,且蘇聯越打越強,德國越打越弱,那么英美該怎么做呢?說的刻薄一些,就是“下山摘桃子”,不能任由蘇聯獨攬大功。于是,在德國敗跡明顯的情況下,英美才真正決定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因為再不開辟第二戰場的話,蘇聯就打進德國了,就沒有英美什么事了。
對此,1944年時羅斯福一語道破:“假如蘇德戰場照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到明年春天第二戰場就沒必要開辟了。”
當然,盡管答應1944年春季開辟,但實際上一直拖到6月份才開辟,而1944年上半年,蘇軍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進攻,北邊解放了列寧格勒,南邊收復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還越過德涅斯特河打到了羅馬尼亞境內,總之德國敗局已定。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搶占勝利果實,英美自然要真正下場,于是才有第二戰場的開辟。不過,第二戰場的開辟,英美雖然牽制了一些德軍,但當時德國主力依然在蘇聯這一邊。比如1944年初,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占德國軍隊總數70%,但1945年初比例就降到了57%-59%。
最后,透過第二戰場情況,還有三點值得一談:
首先,英美在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上一拖再拖,無非是讓蘇聯頂在前面,讓蘇德血拼,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最終等到快勝利時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
其次,二戰時期抗擊德國的主力,毋庸置疑的是蘇聯,總體承受至少60%的德軍力量,因此蘇聯才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主要貢獻國,但如今輿論變成美國才是主要貢獻國。
第三,不得不佩服英美輿論宣傳能力,雖然蘇聯殲滅德軍主力,英美只是輔助,但輿論中我們看到的是沙漠之狐和蒙哥馬利對決、諾曼底登陸的宏大敘事,蘇聯的卻往往被遺忘。
英美對蘇聯如此,對中國又如何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