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7月1日電 (艾慶龍 高展 高瑩)越野車在陡峭山路上顛簸到盡頭,手機地圖上的道路標識早已消失不見。宋艷斌與幾位向導匯合,睡袋、藥品、紅外攝像機裝入蛇皮袋,宋艷斌還特意塞入1瓶當地土酒,在他看來,這是應對森林濕氣的“特殊裝備”。
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丹堡河保護站副站長,這樣的徒步調查,宋艷斌已持續了9年。
2025年6月下旬,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丹堡河保護站副站長宋艷斌(前一)與向導行走在叢林間。高展 攝
踏入山林的瞬間,潮濕的腐葉氣息撲面而來。隊伍沿著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蜿蜒前行,腳下是經年累月被雨水沖刷出的陡峭坡道,身旁是隨時可能滑落的碎石。宋艷斌說,在沒有手機信號的深山里,衛星電話成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紐帶。
“9年里,我從未親眼見過大熊貓。”宋艷斌解釋說,野生大熊貓有較高警惕性,它們會在人們抵達前躲藏起來,加之叢林茂盛,視野受阻,因此人們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只能通過爪印、折斷的竹枝,還有糞便樣本,拼湊出大熊貓在山林間的隱秘行蹤。
尋找大熊貓糞便的工作遠比想象中艱難。工作人員在布滿荊棘的灌木叢中仔細搜尋,發現裹著竹葉的大熊貓糞便,需戴著橡膠手套進行取樣,密封袋里的樣本不僅承載著大熊貓的DNA信息,竹節上獨特的咬痕、齒列間距,都是辨別個體身份的“生物密碼”。
翻出宋艷斌的手機,里面有黑熊、斑鳩等野生動物的照片,這些年,他的手機相冊儼然成了一個“微型野生動物博物館”,每一張照片背后,都藏著無數個在深山跋涉的日夜。
甘肅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三個省份之一,全省85.6%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白水江園區內。丹堡河保護站則是白水江分局管護面積最大、難度最高的區域。
丹堡河保護站共有12名工作人員,“00后”黃磊從小在城里長大,看見蛇就腿軟的他如今也能穿梭林間。“剛開始跟著前輩進山,手心全是汗。”黃磊笑著說,進了幾趟山,早已克服了恐懼。
作為丹堡河保護站女性工作人員的張慧林,雖更多承擔辦公室工作,卻也堅持參與短程巡護,每日萬步的行走,丈量著她對這片山林的熱愛。
在科技賦能的時代,野生大熊貓的守護方式正悄然改變。白水江分局信息科工作人員劉文剛展示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讓深山不再是“盲區”。16套空間視頻監測體系、640臺紅外相機與16處實時監測探頭,如同千萬雙眼睛,日夜守護著這片山林。AI識別系統的應用,更讓每一只路過的大熊貓都能被精準“畫像”。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設備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資料圖)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白水江園區現有110只野生大熊貓,占全省總量的83.3%、全國總量的5.9%。”白水江分局副局長劉萬年的話語中透著自豪。他說,這片橫跨秦嶺、岷山兩大山系的區域,最高海拔4072米與最低海拔595米的巨大落差,造就了6個垂直分布帶,孕育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而守護在這里的人們深知,保護黑熊、斑鳩等以及保護每一株珍稀植物,都是在為大熊貓構筑更堅實的生態屏障,這正是“傘護效應”的生動實踐。
山風掠過樹梢,丹堡河保護站的工作展示墻上,一張張照片定格著巡護隊員“飛檐走壁”的瞬間。這些在地圖上找不到路的地方,在紅外攝像機閃爍的微光里,野生大熊貓守護者們正用腳步、用科技,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