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
扎根西電16年
用科研為國家鑄盾
他深耕天線隱身技術
讓戰機在雷達下“隱形”
雷達探測感知全國重點實驗室
骨干成員賈永濤
用行動詮釋了何為“科技報國”
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咖專家云集的
“西電視界”系列視頻欄目——
《西電不無聊》
從隱身技術的更新迭代中
讀懂西電人的赤子之心
“隱形戰機的種子,
在10歲那年埋下”
1999年,美國B-2隱形轟炸機的轟鳴聲震動了世界,也在10歲的賈永濤心中種下了“隱形”這一概念的種子。
2008年,他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從此與電子信息學科結緣。在本科畢業保研期間,了解到劉英教授團隊一直開展天線隱身技術研究,埋藏在內心的種子在這一刻被重新激活,于是師從劉英教授直博開展天線隱身技術研究。從加入團隊學習科研,再到留校任教,他始終聚焦國家需求,將天線隱身技術作為主攻方向。
破解“矛”與“盾”難題
“天線是戰機的‘眼睛’和‘耳朵’,既要高效輻射電磁波,又要躲過敵方雷達探測,這是核心難題。”賈永濤解釋道。傳統隱身戰機通過外形設計和涂敷吸波材料涂層實現雷達隱身,但天線因功能限制無法簡單仿效。如何讓天線在“看得清敵人”的同時“不被敵人看見”,成為他科研生涯的關鍵命題。
他所在的實驗室歷經20余年攻關,提出了國際領先的“統一的天線散射理論”,終結了該領域公式不統一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團隊創新性結合超材料技術,成功實現“增益提升”與“隱身性能優化”的雙重突破,相關成果獲2021年陜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隱身沒有極限,
責任永在肩頭”
從一無所有到舉世矚目,隱身技術的迭代背后是無數科研人的接力。賈永濤坦言,我國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珠海航展上殲-20與殲-35同臺亮相,證明我國隱身裝備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對于未來,他目標明確:“隱身能力越強,戰場生存率越高。我們要探索天線隱身的物理極限,做到‘極致隱形’。”
電子信息領域
需要“長期主義者”
“入學第一天,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刻在心里。”賈永濤認為,西電的紅色傳承是科研路上最深的烙印。在他看來,國家級青年人才的稱號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科研必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這是西電‘紅色基因’給我的信念。”
“天線隱身技術關乎國家安全,也需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賈永濤鼓勵學子沉心鉆研、勇于探索:“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從事和研究的方向,希望有新生力量不斷地加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
如今,他依舊每天泡在實驗室,與團隊探索智能隱身的前沿方向。正如他所說:“西電教會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我的使命就是,讓祖國的裝備既能‘看清敵人’,又能‘隱身于雷達’。”
文案、排版 / 盧昱陽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