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6月30日晚,河南洛陽應天門廣場燈火如晝。電視劇《錦繡芳華》主題燈光秀將應天門城樓映照得流光溢彩,牡丹盛景與盛唐的園林建筑、服飾妝造等在磚石上交融閃現,廣場上人潮涌動,游客沉浸在“盛唐的錦繡氣象”中流連忘返。當晚這部電視劇迎來首播,雖然熱度初升,但洛陽文旅已借勢“劇旅聯動”的風口,將熒屏熱度轉化為城市流量。
熱播影視劇正以磅礴力量攪動著城市文旅的“一池春水”。從神都名城到彩云之南,從牡丹之鄉到千年瓷都,影視IP成為塑造城市文旅特質、激活城市文旅發展、撬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支點,“劇旅聯動”風帆正勁。
用好影視“擴音器”
“從‘洛陽遇一奇女子’到演員李現微博自稱‘大唐代購小李’,一條條熱搜話題背后,是洛陽文旅人抓住影視流量的熱情與擔當。”洛陽文旅集團宣傳部門負責人張嫻說。今年初電視劇《國色芳華》熱播時,洛陽便推出“一夢游芳華”主題打卡活動:在應天門投影劇中“名場面”、在龍門古街設投壺游戲、在牡丹博物館布設臺詞路引。
自去年以來,洛陽漢服場館訂單持續增長,有游客拿著劇照指定做女主角同款唐妝;有游客沖著劇里的美食來,使得劇中的洛陽特色小吃“牡丹酥”銷售火爆……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洛陽共接待游客736.2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5.15億元;端午節假期,洛陽共接待游客271.3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7億元,劇中取景地龍門石窟更是成為全國接待游客數量最多的景點之一。
“影視劇與城市的聯動,本質是雙向奔赴。”張嫻說,首先,劇集內容與城市文化底蘊要深度契合;其次,文旅從業者要從“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四個維度主動出擊。“面對《錦繡芳華》新劇集將帶來的新熱度,洛陽文旅人已經做好準備,緊抓暑期機遇,線上與劇迷、游客互動,線下打造多樣‘打卡’活動,讓觀眾通過劇集看見盛唐風華,通過文旅體驗愛上洛陽。”張嫻說。
“影視劇是新時代城市文旅的‘擴音器’。”張嫻坦言,文旅人要利用好影視手段,深植文化沃土,賦能產業創新,積極將千年文脈轉化為惠及當下、滋養未來的發展動能。
收獲產業紅利
山東菏澤與電視劇《國色芳華》深度聯動,掀起文旅熱潮的同時,也穩穩收獲產業紅利。劇中女主角何惟芳培育的珍品“瓊臺玉露”原型正是菏澤牡丹“綠幕隱玉”。作為該劇花卉贊助方,菏澤市牡丹區為劇組提供了2570株精品牡丹、芍藥,為該劇增色不少。隨著去年劇集的熱播,菏澤花卉也迎來銷售高峰。
菏澤市牡丹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艷敏介紹,截至目前,2025年菏澤催花牡丹總銷量突破60萬盆,銷售額預計達1億元,同比增長33%。但菏澤的初心不止于“賣花”——一條以牡丹為核心的產業鏈正在影視賦能下全面延展:今年清明節假期菏澤各牡丹園涌現“花海人潮”,“菏澤牡丹賣爆了”沖上熱搜;劇中同款“瓊臺玉露”一花難求,且帶動漢服、文創等260余種衍生品銷量暴漲;劇集在海外播出后,菏澤牡丹又化身交流使者——700株牡丹移栽保加利亞3處公園,讓東方美學扎根歐洲。
“今年,我們為《錦繡芳華》的拍攝培育了牡丹新品種‘惟芳’。這款以劇中女主角名字命名的牡丹將在劇集播出同期面向市場銷售。”劉艷敏表示,菏澤文旅場景也將同步升級,曹州百花園已新建“花滿筑”沉浸式唐風園區,菏澤冠宇牡丹園提升擴建成“花海打卡地”,未來計劃開發更多牡丹主題游覽線路,將影視場景轉化為可持續的文旅資源。
為文旅強力引流
電視劇《另一種藍》的熱播,為江西景德鎮的文旅熱又添了一把火。劇中,青年陶藝師的創業故事與青花窯火交織,這份“陶瓷浪漫”恰是景德鎮深耕多年的文旅命題。
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璟晶介紹,從1979年的電影《祭紅》到2024年的《另一種藍》,40余年間超20部影視作品聚焦景德鎮,為景德鎮吸引來海量游客。
除了影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也是景德鎮文旅宣傳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央視紀錄片《瓷時紀》、綜藝《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等節目密集落地,為陶溪川、陶陽里、陶源谷、陶科園、陶博城等文旅項目強力引流。
“我們將不斷深化‘文旅+廣電’的跨界聯動,以瓷為媒,講好中國故事,奮力把‘千年瓷都’這張名片擦得更亮。”盛璟晶說。
若論“劇旅聯動”的持久力,云南大理也堪稱范本。2023年《去有風的地方》開播后,大理全年游客量達9530萬人次;2024年游客量更是突破1億人次。雖然兩年過去,劇中取景地大理蒼山腳下的鳳陽邑村“有風小院”依舊火爆。
“這部劇將大理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歷史文化融入其中,是一部生動的大理文旅宣傳片。”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梅秀認為,該劇呈現出的“慢生活”基調與大理的氣質天然契合,大理的田園詩意正是都市焦慮的一劑良藥。
“從1959年《五朵金花》至今,大理始終是影視寵兒。只有將文化轉化為旅游體驗,才能讓風繼續吹。”楊梅秀說。
伴隨著電視劇《錦繡芳華》主題曲的旋律,百名舞者身穿唐裝、手持牡丹,在應天門廣場翩翩起舞。 洛陽文旅集團供圖
當傳統技藝因熒屏故事重獲新生,當農產品因劇集熱度打開銷路,當古城老街因沉浸體驗煥發活力……影視劇正成為文旅宣傳的“新標配”,其背后蘊藏著各地文旅部門對“影視+文旅”模式的系統性布局。(本報記者 劉源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