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作出系統安排,明確了健全規劃制度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加強政策協同配合的戰略方向和重點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有利于保持國家戰略連續性穩定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對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黨有效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編制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所在。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國探索形成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實施的制度安排,將黨的主張有效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共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戰略規劃工作,早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前瞻謀劃了廈門15年發展藍圖、福州“3820”戰略工程,在浙江工作期間又系統擘畫了“八八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發展規劃工作,先后兩次擔任中央“建議”起草組組長,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戰略部署,鮮明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以黨的創新理論指導規劃藍圖繪制、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路徑。我國發展已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尤為需要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使規劃成為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使黨中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充分凝聚團結奮斗、共創偉業的強大力量。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編制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特點和世界各國借鑒中國經驗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通過連續編制和實施14個五年規劃(計劃),接力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遠戰略目標,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由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邁上新征程,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兩步走”戰略安排作出明確部署,清晰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遠景展望。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有利于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和戰略目標,保持國家戰略實施的連續性穩定性,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國家發展規劃集中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中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發揮著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方向、引導經營主體行為的關鍵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治理的有效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規劃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持續增強。黨的十九大報告、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2018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對理順規劃關系、完善規劃管理作出了制度安排。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項重要任務是持續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協同、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互促。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能夠有效發揮規劃統籌當前和長遠、全面和重點、整體和局部的重要作用,使各類調節手段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治理效能加快提升。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輔導讀本》)
來源:共產黨員網
初審:李佳月
復審:魏興瑤
終審:孟 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