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當前第三方借力削弱敵方核威懾的現實凸顯,傳統“相互確保摧毀”核體系動搖;兩用技術擴散消解“安全后方”,核設施隱蔽性面臨全維度威脅。在此背景下,核力量如何應對新挑戰?
一、核威懾的現實轉向
當代國際安全領域呈現的新特征:借助第三方力量削弱敵方核威懾能力的手段已進入現實層面。2025年6月,烏克蘭對俄羅斯戰略航空力量的大規模打擊,以及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精準襲擊,共同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西方國家可通過幕后支持,利用地區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對對手“三位一體”核力量及軍工設施實施打擊。這一現象引發深層思考:基于“相互確保摧毀”理念構建的傳統全球核安全體系,是否已面臨結構性變革?
與此同時,現代戰爭形態正消解傳統“安全后方”概念。隨著軍民兩用技術的快速擴散,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可通過民用設備組裝,太空偵察依賴私人商業衛星網絡,破壞行動的協調則通過加密即時通訊工具完成。國家安全的脆弱性已滲透至全域:不僅要防范外部軍事集團的先發制人打擊,更需警惕內部潛在威脅——一旦內部打擊得逞,外部空中力量極可能跟進實施補充性摧毀。應對此類挑戰的核心原則,應聚焦于力量部署的分散化、隱蔽化及抗接觸能力的最大化。
二、核設施隱蔽性的現實困境
俄羅斯航空基地遭襲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基地位置的公開性與可監測性:所有基地坐標均為潛在對手所掌握,可通過太空偵察實時追蹤;而針對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的防護設施卻存在空白。
陸基核力量情況類似: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位置,自冷戰時期起便為情報機構所熟知;移動彈道導彈系統的機動軌跡,亦可通過天基偵察系統持續追蹤(類似以色列情報機構對伊朗核設施的監控模式)。
海基核力量的隱蔽性雖具天然優勢(戰略核潛艇的深海活動特性顯著區別于空基、陸基平臺),但其生存能力仍受現代反潛技術的制約。當前反潛手段已發展到可在潛艇離港前往巡邏區前實施獵殺的水平,這對核潛艇的隱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圖1 俄羅斯鐵路導彈列車
三、核力量發展的新路徑探索
展望俄羅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未來演進,需立足技術可行性與戰略有效性雙重維度。
海基力量:相較于建造技術復雜、成本高昂的戰略核潛艇,分散化部署或為更優選擇。以“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搭載16枚“布拉瓦”潛射導彈)為例,若替換為16艘各載1枚“布拉瓦”的小型無人核動力潛艇,可實現全球大洋的高度分散部署。此類微型潛艇可長期保持戰備值班狀態,通過定期輪換進行技術維護,并依托專用容器發射的無人機完成指揮與通信,大幅提升生存能力。
陸基力量:核心目標是防范先發制人的“解除武裝”打擊。現有技術條件下,“口徑-K”巡航導彈系統(可隱藏于運輸集裝箱中)具備戰略價值——必要時可快速加裝核彈頭,并部署于敵方難以預判的區域。此外,曾進入裝備序列的“巴爾古津”鐵路導彈列車項目值得重新評估,其外觀與普通列車無異,卻可搭載“亞爾斯”戰略核導彈,在俄羅斯廣袤國土上持續機動,有效規避固定陣地暴露風險(2017年俄國防部因資金限制選擇井基部署的“先鋒”高超聲速導彈,當前有必要重新考量鐵路平臺的戰略價值)。綜上,核力量的現代化轉型需在技術可行性、成本效益與戰略生存能力間尋求平衡,以應對現代戰爭形態演變帶來的復合挑戰。
(科薈智庫:孟光)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