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伊朗和以色列12日戰爭的經驗教訓,還在繼續總結中。今天咱們來說一說,伊朗在戰前被寄予厚望的常規彈道導彈集中突擊。
從伊朗對以色列實施的反擊來看,伊朗的彈道導彈反擊是從14日開始的,首輪反擊集中打了100多發彈道導彈,也是繼去年下半年的“真實承諾-2”行動之后最大規模的彈道導彈反擊。
但是,之后的11天,伊朗的彈道導彈反擊規模始終不大,而是選擇采用10到20發一個波次的小彈群反擊,以至于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組織從容攔截(但很快攔截彈也耗盡了)。
同時,伊朗的常導掩體、發射車等,從以色列公布的視頻來看,至少被摧毀了10到20臺。一改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士拉的沙漠附近到處搜殺薩達姆的“飛毛腿”發射車,然而一無所獲的窘況。
總的來看,伊朗的常規地對地導彈好像沒有按照戰前想定,發揮預期作用,傳聞中的天下無敵的伊朗彈道導彈,好像也沒有說的那么厲害。
伊朗的問題與缺陷
伊朗的彈道導彈究竟出了哪些問題,其裝備、部署、指揮環節都有哪些缺陷,這些缺陷對于我們先前對彈道導彈(常規彈道導彈和核導彈)的部署、兵力運用,又會帶來哪些經驗和教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說好了。
射 程較短的Fateh 系列
從伊朗彈道導彈裝備本身來看,最大的問題是中導沒有實現固體燃料化。例如目前伊朗使用的Fateh系列,雖然是一種固體彈,但射程只有300千米到1200千米左右,只能在西部的導彈基地勉強夠到以色列本土。
而射程在2000千米以上、可以在伊朗中部比較安全的區域覆蓋以色列全境的諸如Emad系列、霍拉姆沙赫爾系列等,都是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發射準備時間較長,配套保障車輛多。
伊朗的這些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道導彈,是其為數不多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內威脅到以色列的武器。但是,由于其使用的是液體火箭發動機,發射準備時間太長,且一部導彈發射車出門之后,還要跟著一大堆保障、技術車輛。小目標變成了大目標,結果反而成為了以色列空軍最好的靶標。
射程較遠的霍拉姆沙赫爾系列
從彈道導彈的部署來看呢?伊朗革命衛隊航天部隊的彈道導彈,基本可以分成三個部署模式:
其一是導彈洞庫發射模式。這是一種將導彈的中心庫、基本陣地和技術陣地合二為一的導彈發射陣地,導彈被從中心庫提取出來后直接在技術陣地進行整備,整備完畢后直接轉移到基本陣地。基本陣地也位于導彈掩體內,其上方有偽裝表土,發射時使用爆破或人力清理的方式清除表土即可發射,全程導彈不開出洞庫。
其二是我們所謂的“出門放炮”模式。導彈的中心庫和技術陣地位于導彈洞庫內,但是導彈整備完成之后吊裝上發射車,迅速開出洞庫洞口,以沖刺式發射的模式到達附近經過預先測地的發射場坪,然后迅速起豎發射。發射完畢之后,導彈發射車、發射班組撤收再回到之前的導彈洞庫內隱蔽。
其三是所謂的“導彈農場”模式,也就是丐版的地下導彈發射井。將Fateh等型號的固體常規彈道導彈安裝在發射筒內(但發射筒無防護),然后再以幾十發為一組埋設在特定的集中區域內,一個發射組就是一個“導彈農場”。在需要發射時,不需要進行機動,也不需要進行測地作業,導彈的火控諸元都是預先設定好的,根據發射指令直接發射即可。
伊朗的彈道導彈部署模式,總的來看還是以固定/半固定部署模式為主。導彈洞庫發射模式,等于是固定式的;“出門放炮”模式,等于是半固定式的;“導彈農場”則更是固定式的發射陣地了。
固定/半固定發射陣地的一個好處,就是通訊方便,尤其是在劣勢條件下,更有利于使用高可靠性的有線通訊方式,來組織常導大規模齊射。同時,導彈的固定/半固定陣地也有利于保密,和防止伊朗西部不可靠的破壞分子破壞。
但是,這種固定式/半固定陣地的劣勢就更明顯了。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隨著美國和以色列實施航天偵察的有效時長持續累積,也隨著人力情報的工作,這些陣地的基本設計布局,主要發射井洞口、主要出入口,乃至預設的發射場坪遲早會逐個暴露。甚至導彈發射車的活動規律,也會被逐次逐次地挖出來。
結果在6月13日,以色列空軍對伊朗實施的首波大規模突擊中,重點打擊的就是這些固定式、半固定導彈洞庫/導彈陣地的主要出入口,發射頂蓋和“導彈農場”等。
造成的損失導致伊朗的常導有些倒是沒有受到太大損失,但是因為導彈洞庫出入口垮塌,發射車一時半會開不出來。而為數不多能夠開出來反擊的常規彈道導彈,則在沖刺式發射的過程中,被以色列空軍使用長航時無人機鎖定了,迅速引來了以色列空軍打擊。
而從伊朗彈道導彈部隊的指揮環節來看,伊朗彈道導彈的指揮是集中式的,其指揮權集中在革命衛隊航天部隊手中。以色列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開戰之初就使用隱身戰斗機在地面潛伏小組的指引下,對伊朗革命衛隊、聯合作戰司令部等展開了斬首行動。
第一輪行動就敲掉了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革命衛隊司令、革命衛隊航天部隊司令、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等高級將領,結果不出意外,革命衛隊組織導彈進攻的指揮鏈被迅速打斷。
在基層部隊缺乏相應能動性的情況下,頭24小時伊朗沒有組織任何有效的還擊,一直到任命了新的革命衛隊司令,任命了新總參謀長等一系列高級將領之后,伊朗的反擊才逐步走上正軌。
伊朗帶來的教訓
伊朗革命衛隊航天部隊的表現,尤其是在這十二日戰爭中的缺陷,我們基本上講完了,給咱們帶來怎樣的教訓呢?不得不說,有些我們已經有了較為明確認知的原則,這下變得更加深刻和鮮明了。而有些我們之前想當然的想法,現在也不得不改一改我們的想法了。
比如從彈道導彈的性能本身來說,導彈發射車的目標越小越好,無依托發射能力越強越好。從未來戰爭所需要的分布式作戰的角度看,甚至一個發射單元最好就一臺帶自動測地能力、可以在簡易場坪上,實施無依托發射的發射車,還有一臺帶著警衛和保障班組,具備一定反無人機能力的裝甲警衛車最好,甚至發射車本身都可以偽裝成諸如普通軍卡、物流車等。
導彈發射車的目標越小,被對手使用各種偵察手段抓住的概率就越小,對手為了搜殺導彈發射車所必須出動的偵察架次就越多。即使抓住一個發射單元使用航空兵、常導空襲,造成的損失會降低到比較低的程度,不至于被抓住一次導致整個單位遭滅頂之災。
又比如從導彈的部署模式來看,我們之前總認為,導彈洞庫足夠強固,你哪個國家用鉆地彈都炸不穿。當然之前就有大佬提過,導彈洞庫這種東西,最終都是會暴露出來的,一旦暴露出來,戰時就有可能被對手先手摧毀。這種說法非常反常識,和導彈洞庫極其隱蔽的表面特征似乎完全不符。
但是從此次以色列先手摧毀伊朗導彈洞庫的戰例來看,這種說法確實是正確的。因此,對于常規彈道導彈來說,似乎采用洞庫式部署和“出門放炮”的模式,遠遠無法滿足對抗的要求,尤其是在對手可能會使用穿透式攻擊的方式打擊你本土的情況下。
那么可能的部署方式,就是改為平時使用洞庫來部署,視戰備等級轉進將導彈轉入大范圍、長距離機動狀態,靠遠程機動來抵消洞庫被打擊造成的負面影響。相應的,導彈儲備庫也可能會從原有的集中式儲存改為分散式儲存,避免因為洞庫被打擊,導致一鍋端。
最后咱們還得來說說核武器——之前我們總覺得美軍用B-2、B-21帶著GBU-39/B,來炸導彈發射井的戰術想定過于奇葩。但是有了這次以色列空軍的戰例,咱覺得美國空軍的想法還真的不一定不是事實,尤其是對于部分反隱身能力比較薄弱的地區。
而在我們的核戰略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采用落地核反擊的模式就不提了。如果對手出牌出的不是使用洲際彈道導彈來打導彈發射井,而是出人意料的用B-21帶著GBU-39/B呢?
那么還能做出核反擊、事實上“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決定嗎?這就牽涉到核戰略的深層次問題了。這大概是伊朗這次導彈洞庫被以色列軍隊摧毀,帶給我們的最深層次,也最終極的戰略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