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當下,網絡綜藝也告別了“快產快銷”時代,轉而擁抱“精品深耕”。不僅如此,在受眾日益興趣分化的情況下,網綜也出現了長短融合、跨界融合、垂直分類的現象,如何看到這些變化?以及長綜藝目前的危與機。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期間,“綜”觀萬象,“藝”啟未來——網絡綜藝創作主題研討會舉行。來自平臺和綜藝制作方以及學術界代表對以上問題作出回答。
從《吐槽大會》到《脫口秀大會》,再到《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和《喜人奇妙夜》喜劇行業的爆發和脫口秀生態的壯大有目共睹。數據顯示,2024年,全網一共上線10余檔喜綜,社媒互動量超過3.82億,是播映指數和口碑最高的品類。
與此同時,用戶喜劇審美的升級也在水漲船高,“這不僅是創作者的真實體感,也是每一檔節目上線后通過調研得出的結論。”騰訊視頻七盎司工作室負責人白洪羽介紹。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創作者和喜劇節目制作者該如何進化,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網綜研討會上,白洪羽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觀察與制作經驗。
首先,作為大眾傳播產品的喜劇節目必須保證創作主體的廣泛性和生命力,將舞臺中央交給更多元、更鮮活的素人主體。近兩年脫口秀的舞臺上既有高考299的繼業、中專生的小奇,也有哥大碩士呼蘭、北大的小魚、鳥鳥,既有殘障人士小佳、雪冰,也有老齡群體山山大爺、黃大媽,每個人都在用脫口秀的幽默守護自己的主體性。
創作者在性別、職業背景、教育經歷、年齡層、生活狀態等方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代表性,這種多元主體共生的生態,使得節目能夠呈現更廣闊的社會切面,在圈層內部凝聚認同,在圈層之間搭建溝通橋梁。
其次做喜劇節目尤其脫口秀節目,要在有意思的同時追求有意義。過去一年在各大社交媒體上被觀眾熱烈討論、模仿、火爆出圈的喜劇作品,都精準映射了當下的社會情緒,公眾議題以及個體困境。比如去年比較火爆的段子,類似菜菜的《月經羞恥》、Echo《二姐走出大山的故事》,比如描述職場壓力《木馬都不旋轉了,牛馬還在旋轉》,以及兼具好笑和現實意義的表達內容,如關注公共健康意識,反二手煙、公共衛生間的衛生等問題,這些作品通過關照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觀眾帶來情緒價值的同時,還能用微小的發聲推動現實的改變。
最后,在觀演關系上,白洪羽發現,“早期的喜劇節目都是非常職業的喜劇演員在逗觀眾笑,而在當下表達者和觀眾的關系越來越平等,表達者與觀眾之間高度重合,幾乎沒有距離。這說明,用戶的需求已經從欣賞明星藝人展示幽默變成了關注表演者的個體表達,從純好笑變需求為有共鳴。”由此,白洪羽判斷,“關注真實生活、關注微觀議題,也許會成為下一個階段喜劇創作趨勢的關鍵詞。”
“今年我們《脫友2》slogan升級為,‘用脫口秀和生活輕輕交手’,我最喜歡‘輕輕’兩個字,精準捕捉了當代年輕人面對生活洪流時,既堅韌又柔軟的姿態,是一種舉重若輕的生活智慧。節目中,用脫口秀和生活輕輕交手的年輕人就是一個個鮮活而具體的創作主體,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般涌現出如此多的創作者,他們來自于各行各業,以扎根于真實人生的故事和視角,將自身精力化作創作內容的肥沃土壤,拓寬了喜劇表達的邊界,讓喜劇創作真正回歸到了熱氣騰騰的生活本身,真正意義上承接了新大眾文藝時代的號召,使得大眾喜聞樂見的喜劇生態具有更滲透、更接地氣的源頭活水。”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