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鋒 李玉梅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現代制造業離不開科技賦能,要大力加強技術攻關,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充分肯定了制造業在國計民生中的戰略地位,而且為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僅是應對國際復雜形勢挑戰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引擎。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以科技賦能現代制造業的必由之路,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在政策牽引、技術迭代和市場需求的共同驅動下,我國制造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轉型,從局部突破逐步邁向系統躍升。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制造流程深度融合,推動數字要素持續向制造企業集聚,助力我國制造業在關鍵節點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前,制造業數字化呈現出政策協同推進、區域與企業差異化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加快布局以及新產品新模式持續涌現等特征,構建出多層次、全方位的轉型格局。
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協同發力
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從國內發展環境看,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入“系統重構、生態共建”的深化階段,呈現出“技術突破場景化、行業應用垂直化、區域發展梯次化”的鮮明特征。在《“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的框架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及配套的《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等政策形成“組合拳”,推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全鏈條深度融合,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的戰略攻堅奠定基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這一系列政策設計,既是黨中央基于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的戰略研判,也是統籌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系統安排,標志著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正從局部、試點式的單點突破向全局、體系化、深度融合邁進,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全球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從國外環境看,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云計算等技術的突破,傳統制造業模式正在被智能制造體系取代。面對這一變革,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凈零工業法案》等政策,不僅加大對高端制造業的支持,更加注重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旨在通過數字技術的系統性重構,在全球制造業競爭中確立領先優勢,重塑全球產業鏈主導權,爭奪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規則制定權與話語權。中國制造業必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自主創新突破關鍵瓶頸,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智能制造與供應鏈數字化建設,以提升全球競爭力。
在國家層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政策體系,以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政策導向由“推動”轉變為“加速”,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多部門密集出臺政策文件,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系統性引導。一系列政策構建起層次分明、方向清晰、執行可行的政策框架,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在地方層面,各級政府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快制造業數字化進程。
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地方層面的配套政策相輔相成、協同發力,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不僅為“智改、數轉、網聯”提供了清晰的實施路徑,也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區域與企業差異化協同發展
制造業數字化升級路徑更清晰
隨著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各類企業根據自身特征分層推進,各地區依托資源稟賦梯次發展,逐步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東中西部梯次推進”的數字化格局,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路徑。
一是企業分層推進,構建“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數字生態。龍頭企業憑借較強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積極構建生產性服務平臺,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以產業鏈協同模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轉型。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已達72家,占全球總量的42%,居世界首位。這些“燈塔工廠”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沉淀經驗與行業機理,推動重點場景、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助力制造業整體邁向智能化、柔性化發展。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則圍繞行業應用場景,實施“小快輕準”的數字化升級,通過低成本、快速部署的方式提升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中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報告2024》顯示,98.8%的中小企業已啟動數字化轉型,且超四成企業借助數字化手段優化運營模式,實現降本增效。
二是區域梯次發展,形成東中西部聯動推進的數字產業格局。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東部率先突破、中西部協同推進、優勢互補的梯次發展態勢。東部地區作為數字經濟先行區,依托技術、市場、產業鏈配套等優勢,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帶動產業鏈整體升級。中西部地區則依托“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工程,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資源配置效率,根據本地產業特色推進數字化轉型,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數字化發展差距,推動全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協同發展。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持續優化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動力增強
隨著5G-A、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加速發展,我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持續優化,網絡覆蓋、算力供給和產業應用均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助力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領先的光纖和寬帶網絡,網絡覆蓋范圍從城市拓展至鄉村及偏遠地區,為工業數字化提供高質量連接能力。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總數達12.02億個,其中光纖接入端口達11.6億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PON端口超過2700萬個。此外,5G基站數量突破414萬個,5G技術已深度融入80個國民經濟大類,并加快向5G-A演進,為制造業提供更加高速、穩定的網絡環境。
二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持續完善,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工業互聯網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通過提升設備互聯互通能力、優化生產流程,加速企業數字化進程。目前,全國已培育340余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標識注冊量突破4000億個,廣泛服務40多萬家企業。標識解析體系的不斷完善,有助于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網絡化、柔性化方向升級。
三是算力基礎設施穩步提升,為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核心動力。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我國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持續加碼,穩居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已覆蓋31個省份,日解析量超過1.5億次,有效提升數據要素流通效率。同時,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突破83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46EFlOPS,算力應用項目超1.3萬個,廣泛應用于智能制造、產品研發、質量檢測等關鍵環節,為數字化轉型升級注入持續動能。
數字技術驅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
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正加速融入制造業研發、生產、管理等核心環節,不僅推動傳統產業加快技術升級,也催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助力我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在新產品領域,軟硬件一體化與網絡互聯趨勢愈發明顯,智能終端、工業機器人、車聯網等數字化、智能化產品快速普及,重塑制造業產品形態與市場格局。在新業態方面,服務型制造模式(“產品+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加速落地,共享制造(生產線、設備資源共享)蓬勃發展,推動制造資源高效配置,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在新模式方面,智能制造(無人工廠、黑燈工廠)、網絡化協同制造(供應鏈高效聯動)以及個性化定制(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等創新模式廣泛應用,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市場響應能力。同時,制造業新場景不斷拓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融合創新成為增長熱點,“人工智能+物聯網”可實時監測設備狀態,提升智慧運維能力;“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則讓生產過程更加透明智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企業已超4500家,完成備案并上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近200個,注冊用戶突破6億。數字技術的深度賦能,正加速推動我國制造業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數字化發展。
(張小鋒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玉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經濟學院教授)
圖片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