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7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正悄然打造由技術驅動的福利社會 中國政府近期發布兩份重要政策文件,標志著中國提供社會福利的方式發生一種悄無聲息但具有重要意義的轉變。中國國務院6月3日對外公布《政務數據共享條例》,旨在“打破數據壁壘”“破除數據孤島”。新華社6月9日報道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兑庖姟诽岢鐾苿訑底种悄芗夹g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數據互通共享,擴大優質數字公共服務資源覆蓋面。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與西式福利模式保持距離。官方曾告誡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那中國計劃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支出的同時擴大社會福利?答案在于越來越依靠數據和算法。
許多人仍認為人工智能(AI)僅被用于工廠車間、面部識別、簡化海關流程、協助醫療診斷等。不過,一種更加悄無聲息且更不引人注意的應用正在中國付諸實踐:由技術驅動的“福利主義”。這種應用模式利用中國在數字治理方面的現有優勢。過去十年來,中國積累大量的政務數據。如今,中國正賦予這些數據互操作性和實用性。
不妨想象這樣一個系統,不僅可實時發現突然遭受收入銳減沖擊的家庭,還能識別正在學校舉步維艱的低收入家庭學生或面臨孤獨無助窘境的老人。該系統會自動觸發為他們提供支持的機制,既不需要冗長的書面文件,也不會受制于官僚主義束縛。這就是技術驅動的福利主義的前景:不是要花更多錢,而是要更聰明地花錢。這也是中國最近發布的《政務數據共享條例》的重要意義。
一些地方已在試水。在甘肅和貴州,通過利用住房、醫療和就業登記等數據,有關數字平臺正識別需要幫助的居民并為其提供相應服務。在重慶,基于AI的立體防貧監測體系已發現因病返貧的低收入家庭,促使有關部門及時提供援助。這些試點仍局限于當地項目,但其中趨勢顯而易見:中國的福利治理正與AI分析相融合。
當然不乏風險:算法或產生偏差,數據隱私仍引發爭議……但并非僅有中國面對這些挑戰。而中國的獨特之處在于推廣此類舉措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少投入多產出”的政治激勵因素。此類“精準福利”不會取代傳統福利政策,但可以成為后者的補充。若實施得當,中國的社會援助活動將變得更具適應性、響應性和成本效益。
外部觀察者可能忽視中國在擴大社會福利方面正發生的這種轉變。中國并未大張旗鼓地推出巨額財政支出計劃,但治理方式在發生更深層次變化。中國并未打造西方意義上的福利國家,但正另辟蹊徑,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更低調且更依托于算法的福利體系。(作者David Tingxuan Zhang,丁玎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