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舞升平的盛世背后,一場沒有硝煙的稀土戰爭,早已打響。
2024年12月,中國南方某稀土巨頭公司會議室里,氣氛靜得可怕。
一場精心準備的戰略會議遲遲無法開始。
按計劃主持的總工程師、負責生產優化的副總、掌握著核心萃取方案的車間主任……5個人接連缺席。
董事長眉頭緊皺,手機接連撥打過去,另一端卻統一提示:“您撥打的用戶暫時無法接通”。
這不是一場平常的缺勤。
短短48小時內,這5名掌握各自環節核心工藝參數與專有技術壁壘的高級管理人員,幾乎同時從原來的生活中無聲蒸發。
辦公室的桌面還整齊地立著待處理的技術報表,電腦屏幕的光亮停在半開的一份熔鹽電解車間改造方案草稿上。
而他們常開的幾輛深色公務轎車,公司停車位上卻空無一蹤。
半年前幾乎被人遺忘的新聞在那一刻又扎入所有人心里。
2024年8月,距離這里數百公里的另一座南方城市稀土企業副總剛剛宣判:
因向境外泄漏重稀土加工技術機密文件,判處有期徒刑11年。
看似平靜的行業表面之下,一場暗潮洶涌的人才爭奪大戰早已打響。
當我們緊盯嚴防稀土礦產以噸計價的外流,卻未曾看清,幾頁工藝筆記、一個配方參數、某段操作經驗,所包含的技術秘密價值何止數百噸礦石!
那個被判刑11年的副總泄露的文件價值,遠非區區51萬美元可比擬。
單就他透露的浸取效率提升方案,就曾使美國相關項目節省研發經費預計超20億美元!
然而代價只停留在當事人的11年刑期上嗎?
遠未然止。
為什么一點工藝流程、一兩張實驗室圖紙會引起如此爭奪?
答案就在你隨身攜帶的手機和每天乘用的車輛里。
沒有特定元素混合的稀土永磁體加持,特斯拉或比亞迪的電機絕不可能如此強勁又輕盈。
沒有精純到十億分之一的稀土元素在光刻玻璃層作“秘密底料”,高端手機鏡頭根本捕捉不到一絲生動清晰的畫面。
中國坐擁全球超60%的稀土供應,核心工藝是中國歷經四五十年艱難突破才煉就的“技術護城河”。
而這條河的岸基脆弱處,恰恰是那批掌控關鍵技術細節的人。
美國能源部去年公布的高純度钷分離關鍵突破中,分離效率報告數值驚人地逼近一家南方大型稀土企業核心專利成果。
澳大利亞某公司去年申請的重稀土連續分離塔專利,其流程框架竟與中國某技術研究所保密車間運作模式高度重合……
國外競爭對手給予的薪酬包輕松就是國內的數倍、十幾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更不必提某些關鍵人才攜配偶子女赴澳赴美的一步到位政策綠卡。
反觀國內,許多承擔核心技術攻堅的核心團隊,總數不過寥寥兩三百人。
珍貴人才基數如此之小,每人技術經驗權重如此之大,任何一兩人不告而別留下的空缺便足以拖慢整片生產線研發步伐。
當礦石資源的光環逐漸褪去,中國稀土行業真正的護城河,早已從礦山深處轉向城市之間一座座白亮的實驗室大樓中、工程師伏案的臺燈下。
這場人才爭奪既無硝煙,也無聲息。
在美澳等國不斷加碼的攻勢之下,那些掌握了核心“工藝密碼”的人每一次離開,都無異于從中國產業根基中又悄悄抽走一塊基石。
面對圍堵之勢,中國開始行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今年發布《關鍵技術保護名錄》,明確將南方離子型礦高純度提取等十余類核心工藝列入國家秘密與技術秘密雙重保護名單。
幾個南方省份已相繼試點建立“稀土技術專家保護崗”,以特殊津貼和責任制形式穩住關鍵技術線人才。
那五個人終究音信全無。只是無論身在何方,他們都背負著一個行業在蛻變轉型中的劇痛。
礦石也許可以被復制、被替代,但幾十年來在千萬次試驗中積累的分離火候、提純手感與冶金訣竅:
失去這個土壤的產業血脈,怕是三十載也未必滋養得回那份從容。
這場戰斗注定在寂靜處驚心動魄。
人才與技術保衛戰,關乎的絕不止今日盈虧數字,而是未來的產業呼吸權與命脈掌控。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網:《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管周某偉涉泄露商業機密一審獲刑十一年》
2.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發布〈重點行業關鍵技術保護名錄(2024年版)〉的公告》
3.中國稀土學會官方網站:相關研究資料與專家觀點引用
4.美國能源部官方網站:關鍵礦產項目簡報與先進材料研發進展公報
5.澳大利亞知識產權局:已公示的稀土分離技術專利信息數據庫
6.行業分析報告:第三方獨立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稀土產業價值鏈與市場份額研究報告(2024年數據)
(小可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