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兩個結合”核心要義,新余學院“湯顯祖戲曲文化實踐創新團”赴歷史文化名城撫州臨川,開展為期8天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專項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文物研析、先賢緬懷、非遺體驗及國際文化交流等形式,探尋湯顯祖戲曲文化的歷史淵源,創新時代文化傳播路徑。
探文博底蘊,尋戲魂根源
6月29日,實踐團首站抵達撫州市博物館“臨川文化”主題展廳。館內古樸的展陳彌漫著歷史的沉香,一件件珍貴文物生動再現湯顯祖生平事跡與《牡丹亭》等劇作的創作歷程。在“臨川四夢”創作背景與文化淵源展陳前,成員們通過研習明清戲曲文物、湯顯祖手稿復刻件及《牡丹亭》劇本演變脈絡,系統梳理了湯顯祖戲曲藝術的文化根基。
湯顯祖戲曲文化創新團和指導老師在撫州市博物館的合照
一幅湯顯祖戲文的木質牌匾格外引人駐足,“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的詩文筆鋒間,成員們深悟湯公戲曲創作中“情至”思想的藝術表達。“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讓我們觸摸到了戲曲背后的精神脈絡。”實踐團成員周梓涵感慨道。
湯顯祖戲文
謁先賢之墓,承文化薪火
循著歷史的脈絡,實踐團踏入人民公園。穿過蔥郁的林蔭道,湯顯祖墓映入眼簾。成員們向墓碑敬獻鮮花,并集體誦讀《牡丹亭》經典選段。在碑文研讀環節,通過解析湯顯祖生平年表與戲曲創作譜系,成員們深刻認識到古代文人“以戲言志”的精神追求。“觸摸碑文的瞬間,仿佛與湯公進行了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更感受到傳承戲曲文化的責任。”成員賴根發在實踐筆記中寫道。
湯墓,位于撫州市人民公園內
古建煥新彩,戲韻傳世界
千年古建玉隆萬壽宮是此次實踐的“文化交流新舞臺”。當非遺傳承人以婉轉唱腔演繹經典劇目《游園驚夢》,靈動的水袖吸引了來自美國、巴基斯坦、盧森堡等國的國際友人。在戲曲體驗環節,外籍參與者Annika身著傳統戲服,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云手”“蘭花指”等戲曲動作,沉浸式感受“戲曲無國界”的藝術魅力。
外國友人學習戲曲
“中國戲曲令人震撼,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來自美國的Daniel感嘆。實踐團成員曾奕還對多個國際友人進行深度采訪,記錄下他們對中國戲曲的驚喜與贊嘆。
采訪國際友人
實踐團成員們走訪撫州市博物館、人民公園、玉隆萬壽宮等地,以4K影像定格瞬間,用文字記錄感悟,以多語種新媒體創作推動戲曲文化發展,促進其從地域符號向世界文化IP轉化。正如團隊指導教師王文昱所言:“青年學子以學術調研為基、以創新表達為翼,正讓湯顯祖戲曲文化突破時空邊界,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力。”
湯顯祖戲曲文化實踐創新團與外國友人合影
未來,實踐團將持續挖掘湯顯祖戲曲中蘊含的鄉土情感、價值觀念及藝術創新精神,推動傳統戲曲與現代舞蹈、文旅產業融合,為培育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貢獻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